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致敬】是什麼讓這些『文弱書生』迎向3層樓高的滔天巨浪?
2018-09-15 13:35:5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黃群同志(中)工作照(2017年11月10日攝)。新華社發(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供圖)

  在職工眼裡,黃群沒有一點兒架子。科研二部的高清澤和黃群第二次見面時,黃群就叫出了他的名字。高清澤說:『跟黃所長交流溝通,沒有壓力。』職工有困難,黃群都想辦法解決,而自己從來不給別人添麻煩。

  黃群最後的人生時刻依然繁忙:8月16日,在辦公室通宵值班,巡查碼頭;8月19日,在辦公室通宵值班,實時掌握試驗平臺動態;8月20日早晨,黃群趕到碼頭檢查,要求保障人員每半小時報告一次情況。哪裡等得到半小時,每隔5分鍾,他就主動詢問一次。

  『黃群副所長不大會游泳,怎麼能冒著那麼大的風浪去碼頭搶險?』黃群犧牲的消息傳來,親人、同學和同事萬般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但並不感到意外。以他們對黃群的了解,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參與救險的七六○所規劃處副處長孫遜說:『如果還有這種情況,他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拼命實乾的『老船長』宋月纔

  在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大家把同志們用生命去保護的國家重點試驗平臺親切地稱為『小黑』,還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叫作『小黑之家』。宋月纔就是這個家的『大家長』。作為試驗平臺的負責人,從2011年年底『小黑』出生到現在,宋月纔陪伴它快7年了,群裡其他人幾乎都是他這些年一個一個招進來的。

  翻開『小黑之家』的聊天記錄,宋月纔幾乎每天都在部署工作,從開會集合,到叮囑大家注意安全,事無巨細。

  在同事眼中,宋月纔是個工作狂人,工作即生活的全部。早上7點到工作現場,晚上將近8點纔回到宿捨。除了在平臺上的時間,他都在整理材料。試驗平臺建設過程中,宋月纔一直奮戰在第一線,搞標准、搞設計、出方案,沒有休息日和節假日。朝夕相處,宋月纔對平臺的每個部件和設備使用情況都熟記在心,先後編寫了7本教材用來培訓平臺工作人員。

  工作中,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和同事們一樣摸管路、爬艙底,項目管理部門的同志這樣評價他:『同事身上有多少油,老宋身上就有多少油』。他還多次向財務部門建議,能不能把他們老同志的工資壓低些,讓平臺上的年輕人工資更高些。

  宋月纔是一名退伍老兵,在部隊的時候做過航海長,部隊的生活一直深深影響著他。在他眼裡,現在的工作和當時在部隊一樣,都是為了國家事業,都是一樣作貢獻。按計劃,試驗平臺項目建設不久後就要完成了,61歲的宋月纔也准備退休了。

  今年7月之前,『小黑』一直在外地改造。兒子在國外,家屬身體不好,沒有人照顧,但宋月纔沒有請假回家,而是將家屬接到工作所在地,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直到病情好轉,又將家屬送回家裡,自己繼續留在工作現場。

  作為試驗平臺的著名專家,國外企業幾次欲用高薪聘請宋月纔,但他不為所動,堅持服務祖國。他的老部下,如今也在平臺工作的孫賀軍說:『好幾次,我都看到他頂風冒雨去觀察平臺。』8月20日當天,孫賀軍在碼頭值班室值班,看到宋月纔凌晨3時纔穿著雨衣從碼頭回來。

  8月20日,在黃群、姜開斌落水營救無果,撤離之時,『老船長』心有不甘,一步三回頭走在了最後,一個巨浪襲來,加之體力不支,宋月纔被卷入大海,壯烈殉職。

  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工作人員高天山回憶搶救平臺的情景(8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重回戰位的『老鬼』姜開斌

  8月25日晚,在姜開斌追思會上,大家為英雄送別。用軍人特有的方式,在整齊的隊列前,老戰友王友達像集合點名一樣,連喚了三聲姜開斌的名字,戰友們齊聲響亮作答——『到!』『開斌啊,剛纔戰友們集體為你答「到」了,你好好安息吧!如果有來生,我們再做好戰友!』王友達深情地再叫一聲『戰友』。

  回憶起這個場景,同事鞏利偉幾度哽咽。

  姜開斌,62歲,湖南常德人,1976年12月入伍,歷任海軍某部副機電長、機電長。1989年轉業,2016年12月退休,2018年3月受聘擔任第七六?研究所某試驗平臺機電負責人,被稱為『老鬼』。

  在姜開斌的湖南常德家中,書櫃上仍然整齊擺放著艦船、航海和機電方面的書籍。在妻子和女兒眼裡,時常翻看這些專業書籍的姜開斌,雖然離開部隊近30年,仍時刻惦念著海軍的建設和發展。

  1989年,姜開斌轉業到常德市物價局工作。2016年底,年過六旬的姜開斌本可以安享晚年,熱愛運動的他還加入了當地的自行車騎行俱樂部。然而,當得知某試驗平臺需要專業人員的消息,聽到國防軍工事業的召喚後,姜開斌重新點燃年輕時的激情。今年3月,姜開斌毅然放棄老家安逸的生活,從湖南遠赴遼寧大連,和多名戰友又回到了當年的戰位。

  在第七六?研究所,每天在平臺上操練、檢修,熱愛學習、勤於鑽研的姜開斌很快熟悉了平臺的工作環境,圓滿完成了一項項工作任務。

  與姜開斌一起來到大連的老戰友劉子輝說:『當兵十幾年,退休了還能重回當年的崗位,當時都不敢相信。姜開斌離開家人到這裡,就是因為對這個工作的熱愛。』

  人們常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在宋月纔和姜開斌他們身上,應該換個說法,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花甲,不是界限;忠誠,永不『退伍』。當祖國需要時,宋月纔和姜開斌用生命踐行了『若有戰,召必回』的莊嚴承諾,生動詮釋著退役軍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絕對忠誠。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拼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黃群、宋月纔、姜開斌等12位英雄,當之無愧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脊梁,他們用生命和勇氣譜寫了一曲和平年代的英雄贊歌!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