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教育 為寧夏贏得未來
2018-09-15 10:31:3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建宏 李慧 魯元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砥礪奮進六十載·塞上寧夏譜新篇】

  9月11日中午,寧夏同心縣王團鎮中心學校,校園食堂內,二年級的王曉斌在窗口打飯菜,土豆燒牛肉的香味四處彌散。

  『現在的孩子,真是在福窩裡享著哩!』校門口,前來接王曉斌的爸爸王剛回憶起自己24年前在鎮上讀小學時的情景,『早上帶點乾饃饃,就著苦咸水,就是一天。』

  這一幕僅是寧夏教育變遷的一個縮影。數十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作為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族團結、助力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堅定不移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使人口負擔向人纔優勢轉化。

  教育,為寧夏贏得未來。

  不長莊稼的山區『長』人纔

  苦瘠甲於天下。在寧夏西海固地區,資源環境與人口過載相互作用,貧困程度進一步加劇。

  十年九旱、看天吃飯的貧困山區,不怎麼長莊稼,卻可以『長』人纔。教育,就是途徑。

  親水街邊、艾依河畔,在首府銀川核心地段有一所以『六盤山』命名的高級中學。該校辦公室副主任馮雄介紹,2003年建校以來,學校面向寧南山區九縣(區)和生態移民村共招收初中畢業生2.6萬名,畢業的19818名學生中,考入本科院校的19099人,其中重點院校11143人,39名學生考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高考本科昇學率連續3年保持96%以上,重點率超過60%。

  與六盤山高級中學同樣性質的,還有2005年建設的育纔中學,兩校都面向貧困地區招生,實行免學費、免住宿費,並為每生每年發放1000元生活補助,另有40%的學生享受生均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建校以來,兩所高中共將4萬多名貧困學子送入大學。

  在寧夏貧困山區,每一位市縣委書記首先是教育書記,每一位市縣長都是教育市長、教育縣長。教育議題被列為民生工作的最高優先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財政投入優先保障教育、民生實事優先關注教育。

  『在縣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同心縣2010年以來累計投入80億元用於教育事業。』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說,近幾年,同心縣建起了包括1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高中、2所初中、1所小學、1所幼兒園及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及青年活動中心的同心縣教育園區,總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

  多措並舉推進教育均衡

  『我上初中時,學校宿捨用土爐子取暖,燒的是和了土泥的煤磚,經常滅,晚上凍得連衣服都不敢脫。』同心縣王團鎮北村34歲的王耀平說。

  後來,即使最偏僻的鄉村也都燒上了優質的無煙煤。近年來,寧夏投入資金2.7億元,對全區1485所農村中小學供暖設施進行改造,農村中小學徹底告別了火爐供暖。

  在『全面改薄』帶動下,寧夏改造建設項目學校1906所(含教學點),新建、維修改造校捨面積124.83萬平方米,改造室外運動場地293.1萬平方米。

  在鹽池縣大水坑鎮,唯一一所初級中學於2004年更名為鹽池縣第四中學。更名背後體現了當地通過城鄉一體化推進教育均衡的決心。操場上,從吳忠市四中選派來的骨乾教師王麗君正在為初一新生普及廣播體操,她說:『現在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非常好,與城裡學校沒什麼差別。』

  在偏僻的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馬營村教學點,蹦床、秋千、滑梯、電腦、電子琴等設施一應俱全。在寧夏,全區小學、初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分別由2012年的649.3元、1208.3元增加到2768.87元、3810.98元。

  歷經『兩基』攻堅、『全面改薄』項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攻堅計劃,『破屋子,土臺子,裡面坐著泥孩子』的時代成為歷史,如今走在西海固地區,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

  2011年,寧夏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此後連續7年食品安全和資金運行『零事故』,被教育部稱為『寧夏模式』。據寧夏醫科大學監測,實施區域內學生平均身高增加了0.8厘米,營養不良率由4.7%降低到3.9%。在營養改善計劃呵護下,貧寒子弟得到了茁壯健康成長。

  優質教育資源擴面提昇

  在距離銀川市區13公裡處的興慶區六小鹼富橋校區,李婷老師打開手機給記者看相冊,荒草萋萋的校園中,籃球架下灰黃的土操場格外紮眼。

  『不過這是2014年前的景象了。』校長呂軍說。2015年6月起,興慶區六小按照『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機制,對原鹼富橋小學實行實質性合並,人、財、物統一管理,塑膠操場、旱廁改水廁等全面項目實施,校園環境煥然一新。

  『在師資方面,我們建立了雙向交流輪崗機制。』呂軍說,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出臺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鄉村校區教師在評優獎先、培訓進修、職稱評聘等方面有優先權。在收入上也要高出城市校區1100元至1700元。『現在我的案頭上還有好幾份申請,都是要求調到鄉村的。』

  寧夏通過實施優質教育資源擴面提昇工程,組織縣域內城鄉之間、強弱學校之間建立結對幫扶關系,積極構建『名校集團化』等發展合作機制,促進辦學理念、教育資源、管理方法共享,迅速提昇了區域內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監測顯示,寧夏小學差異系數已縮小至0.34至0.54,初中差異系數縮小至0.14至0.41。

  寧夏是欠發達地區,但教育信息技術發展並不落後。2015年,寧夏建成了全國第一個從省級層面為各級各類教育、社會公眾服務的寧夏教育雲平臺。自上線以來,提供教育資源1800多萬件,各類教學和管理應用100多個,累計訪問600多萬人次。

  寧夏教育廳廳長李秋玲介紹,今年7月,教育部批復同意寧夏組織開展『互聯網+教育』示范試點建設。下一步,寧夏將通過10項行動計劃、30項重點任務,建成『互聯網+』教育資源共享、創新素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黨建思政、現代教育治理等5大示范區,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為推動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作出貢獻。

  在寧夏,抓教育就是抓脫貧、抓發展。讓更多的孩子增長知識、提昇技能、健全人格,為將來脫貧致富、報效祖國、建設家鄉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