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共同文化』觀與共同體建構
2018-09-11 18:18: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共同文化(common culture)是人們共享與共創的知識資源、文化作品以及生活方式等,『共享』是指借助共同文化,人們進行交往並達成共識;『共創』是指在共同生活與相互學習過程中,人們創造了能夠共享的文化。辯證地看,『共享』與『共創』不存在絕對的先後關系,它們共同確立的共同文化是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於此,一方面,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共同文化是共同體確立的基石,是共同體成員團結的紐帶,是共同體自我完善的保障;另一方面,他們指出:為了適應風險時代共同體的需求,就必須相應地豐富共同文化的內容。為此,他們另將一些作品確認為交往中介,並重新闡釋了一些理論著作,擴展了『共同的創傷性記憶』的內涵。

  一多維的共同文化

  對於共同文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指出,它並非同一的、強制的,而是多維的、平等的,『多維』是指依據共同體的確立、團結與自我完善等需求,共同文化大致上可分為共享的知識資源、共知的藝術作品和理論著作以及『共同的創傷性記憶』等三個層面;『平等』是指這三個層面在共同體中所擔負的責任沒有主次之分,最終都是為了人類謀求更多的幸福。

  其一,共享的知識資源是人們交往與達成共識的基礎。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共享的知識資源大致上是指交往者共同使用的語言與共同享有的文化知識。借助它們交往者能夠自然地交往,也容易達成共識,這有助於他們解決一般意義上的共同困難。不同的群體、不同的民族以及全人類擁有著相應的共享資源,如霍耐特指出,借助共享的語言和共創的生活方式,亞文化群體增進了團結,形成了一定政治力量;薩特認為,處於法國殖民中的阿爾及利亞人,在共同學習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構成一種同一的反殖民力量;哈貝馬斯肯定道,宗教的某些『世俗的真理內容』有助於人類保持社會與人格的共生。總體上看,借助共享的知識資源,人們增進了身份認同與合作,減少了誤解和矛盾,組成了一個團結的共同體。

  其二,共知的藝術作品和理論著作既是人們對話的中介與團結的紐帶,又提供著『對話』和『團結』等思想資源。在威廉斯等人眼中,共知的藝術作品和理論著作主要是指人們不斷闡釋與傳播的經典作品和著作,如華茲華斯的《華茲華斯詩選》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等,它們為人們共知並影響著行為和生活。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一方面,這些作品和著作是人們對話的中介與團結的紐帶,某種程度上它們是一種更親密的志趣交往;另一方面,它們提供著豐厚的『對話』和『團結』等思想資源,增進了人們對『團結』和『對話』等內涵及其實踐方式的認識。圍繞這些作品和著作,人們在構建一個文學交流與政治商談共同體的基礎上,更懂得如何增加共同體的團結,有效應對和處理公共事件。

  其三,共同的創傷性記憶提醒人們協商和團結的重要性,減少了爆發衝突和戰爭的可能性。在建構共同體的過程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也將『共同的創傷性記憶』視為共同文化的一部分。當然,這是人們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文化或文明的傷疤,它主要充滿著大規模的毀滅性戰爭所遺留下的普遍性痛苦,如奧斯維辛集中營等。經過諸多思想家的不斷反思和闡釋,奧斯維辛等事件逐漸沈淀為人們共知的一種消極文化或一樁文明丑聞,它們迫使人們必須面對這種『人為的悲劇』,並在不斷反省文化或文明中,采取對話和協商方式去解決猜忌與衝突,從而減少發生大規模戰爭的隱患。為此,鮑曼提醒道,經過奧斯維辛集中營事件,人類需要謹記,一旦現代科技被誤用,道德悲劇就會惡化為毀滅性的自然悲劇。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