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懮,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1]這一具有典型的與時俱進理論品質和實踐價值的科學命題,是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達,充滿了為民解懮、為民造福的人民情懷,體現了新時代黨執政興國的使命自覺,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民生「三感」』[2]是新時代黨執政興國的核心要義。只有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眾纔能真正與黨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並迸發出一往無前的磅礡創造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一、提昇人民群眾獲得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
改善民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要以人民為中心,『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為此,必須弘揚新時代精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聚焦民生、精准發力,提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4]改革和開放必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乾。只要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就有堅強保障和無盡動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夠實現。黨也只有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身的奮斗目標,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全力解決脫貧攻堅、環境治理、金融風險防控、社會事業發展、社會保障水平提昇等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纔能真正贏得人民的普遍擁護和愛戴,纔能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5]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首先源於其對物質生活的滿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世界第15位(3,679億元)提昇到現在的第2位(800,000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目前中國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工業種類,525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舉世無雙、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2017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公司數量已達115家,中國制造已成為世界人民不可或缺的商品。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隨著改革的紅利不斷釋放,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從改革開放前的『筒子樓裡冒黑煙』到而今的『城鄉廣廈千萬間』,獲得感與日俱增。在就業、教育、醫療、稅收、養老等方面,人民群眾也切身體會到了黨民生政策的溫暖。
二、提昇人民群眾幸福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
幸福感體現為物質的富足與精神愉悅的結合,是人民群眾對人生價值和創造價值的理解、感悟和追求,是與社會建設相伴而生的綜合指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滿著為民解懮、造福人民的親民情懷』[7],深切關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既強調物質基礎,又突出精神需求和制度保障,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相契合、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相適應、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合拍的科學的思想體系,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
國民幸福指數(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簡稱NHI)上昇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工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8],民生福祉是黨一切工作的重心。必須落實惠民舉措,使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樣,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纔能得到提昇。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並沒有改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但人民群眾對幸福感的訴求卻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富足而不斷提高,所以,民生問題是不斷昇級的。所以,必須立足國情實際,順應民意,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否則,不僅不會帶來實質性的民生改善,反而會陷入『高福利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發展困局,甚至阻斷發展進程。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更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標。要立足於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使黨的民生政策融入於人民的美好願望與幸福追求之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三、提昇人民群眾安全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保障
『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9]安全感的提昇是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它是在人們擺脫以自身為基准的內心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困境中形成的,是一種在信任和認同基礎上建構的對內外環境安全的主觀體認。其本身就是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特殊體現。
國泰則民安。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10]。人民群眾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中生活,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並提昇獲得感和幸福感。如果外有強敵壓境、內有戰火刀兵、社會動蕩失序、治安混亂不堪,則人民內心必然浮躁失衡,獲得感和幸福感自然無從談起。
『好和不爭曰安。』[11]中華民族崇尚寧靜,愛好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新時代國家繼續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國防和軍隊建設步伐的根本目的是捍衛和平。習近平同志指出:『軍隊是要准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斗力標准,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12]這種聚焦和准備,訓練和提昇根本上是聚焦於和平,聚焦於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客觀來講,通過固若金湯的國防和戰無不勝的軍隊來遏制戰爭並獲取的安全感仍然是外在的,只有和平安全的生存環境、生產環境、生活環境纔能賦予人們持久、穩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注釋:
[1][3][6][10][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民生「三感」』是指: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十九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從中央深改組會議上獲得感的首次提出,到十九大報告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並列提出,體現了黨在領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對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改革發展的目的和歸宿認識上的不斷深化,反映了黨對三者內在邏輯關系的全面認識。//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5/c40531-29709072.html
[4]《新華時評:乾在實處,走在前列》,//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9/c_1115455538.htm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頁。
[7]李永勝:《人民美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真諦》,//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103/c1003-29742995.html
[8]《管子·牧民》。
[9]《莊子·外篇·天地》。
[11]《周書·謚法》。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