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北方網訊 9月3日傍晚,采訪團來到清水河縣境內的老牛灣。
老牛灣位於內蒙古和山西的交界處,以黃河為界,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南岸是山西的偏關縣,著名的晉陝蒙大峽谷就從這裡開端。站在岸邊遠眺,兩岸地勢開闊,草木繁茂,波濤洶湧的黃河水在這裡突然安靜了下來,拐了一個大灣,匯入險峻的峽谷之中。站在高處俯矙,老牛灣的水面真的宛如牛的犄角,蔚為壯觀。遺憾的是,因適逢排淤期,老牛灣的黃河水位下降,河道雖然不似盛夏一般秀麗多姿,但卻在夕陽的餘暉中平添了一絲滄桑之美。
89歲的趙六十二是土生土長的老牛灣村人,天氣晴好的日子,老人每天都要坐在村口的岩石上,靜靜地凝望著奔騰不息的黃河水,這裡鐫刻著他年輕的記憶。通過攀談,記者得知這位老人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出生那年他的爺爺62歲,這是當地取名字的老傳統。他從小在黃河岸邊長大,種過地、做過小生意,但他念叨最多的卻是在黃河渡口做船工。
『這地方過去窮,地少,種的莊稼收成不好,就像現在年輕人外出打工一樣,我們那個時候都外出做船工貼補家用,一年能掙個200塊左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裡80%的壯勞力基本都在黃河上跑船。』說起過去跑船的經歷,趙六十二打開了話匣子。
當年,他們背著纜繩、拖著沈重的貨船從老牛灣逆流而上,將貨物運送到寧夏吳中,再拉載貨物乘船順流而下回到老牛灣,一個來回需要一個多月。身背纖繩逆流而上,需要耗費的體力可想而知,而且遇到懸崖峭壁無處站立時,需要船工們站在船上用纜鉤鉤住峭壁,交替拖動船體逆流而行。無論逆流而上還是順流而下,一旦遇到急流險灘,都要格外小心,如果船體失去控制,很容易船毀人亡。雖然辛苦,但趙六十二樂此不疲,不僅僅因為掙得多,還因為可以去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他去過保德、府谷、磴口、包頭以及寧夏的不少地方,當時主要是運鹽。老人告訴記者,隨著黃河周邊城市修通鐵路,黃河船工和纖夫這個職業就逐漸消失了。
89歲的趙六十二老人在老牛灣出生,89年沒離開過黃河。他告訴記者,這裡跟他一樣做過河工的人都逐漸故去了,河工的故事已經很少有人提及。他印象中黃河最大的變化就是,以前的人們要看他的臉色生活,摸著他的脾氣謀生,現在這裡的人們已經不需要那樣辛苦地生活,靠著老牛灣這道風景搞起旅游業,日子都過得挺紅火。
結束采訪,記者一行與老人告別,他又獨自坐在夕陽的餘暉中靜靜地遙望著滄桑的河道,像是在繼續回憶著他與黃河的故事……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