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減流程提效率 科學管到位『服』
2018-09-04 10:24: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李增輝 姜峰 朱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直到撕開快遞包裝紙,寧夏新力來建築勞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餘雲華仍心存疑惑。捧著蓋有大紅章的安全生產許可證,他纔不由驚嘆:『纔兩個工作日就辦好了!』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務服務中心對申辦事務的申請、預審、初審、決定等環節全流程網上辦理,通過郵政特快專遞寄出。餘雲華從事建築行業多年,過去習慣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如今不禁豎起大拇指:『「放管服」,真便民!』

  服務發展

  市場主體增長3/4

  走進銀川市市民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3年前被永久封存陳列的69枚審批公章。銀川將原來26個部門、150多個審批職責全部納入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集中在市民大廳辦理。

  『只有更徹底地「放」,科學有效地「管」,積極到位地「服」,纔能真正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自治區主席咸輝說。

  如何更徹底地『放』?最大限度壓縮辦事時間、簡化辦事流程。寧夏從自治區、市、縣三級的50個行業系統、915個部門,抽調2000多人對全區政務服務事項進行3個月梳理研究。

  銀川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施工許可處的吳曉玲有點興奮:『可不見面辦理的服務事項有24725項,能夠在寧夏政務服務網實現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今年下半年起,全區超過80%的政務服務事項將實現不見面辦理。

  如何積極到位地『服』?增進辦事便利、提昇服務品質。今年6月起,寧夏在前期已經實現『三十三證合一』的基礎上,將國家層面整合的證照事項全部納入自治區『多證合一』改革范疇,並將11項涉及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證照事項整合到營業執照上,實行『四十四證合一』,改革擴容昇級。

  『放』,激發的是市場活力;『服』,增添的是發展動力。截至今年6月底,寧夏已頒發『多證合一』營業執照59735份,全區市場主體總量達到55.99萬戶,較2014年初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長了75%。

  過去『以審代管』,現在『審管分離』,事中事後監管如何跟上?記者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寧夏),點擊『經營異常目錄』,全區未按時年報和在公示抽查中發現問題的企業,一目了然。

  『該系統實現了涉企信息一個平臺歸集、公示、共享及違法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自治區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截至去年底,系統訪問量達7130萬人次,查詢量達4980萬人次,『通過聯合懲戒、信用約束等機制,事中事後監管新模式初步成型。』

  關注民生

  群眾少跑甚至不跑路

  銀川市永寧縣望洪鎮新華村的孫玉纔老人,在村裡的代辦點上傳資料後,鎮民生服務中心便受理了申請,辦理意見還會以短信形式通知到本人。孫老漢足不出戶,就能領到自己的老年證。

  如何把政務服務延伸到『神經末梢』?寧夏交出了答卷: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甚至不跑路。

  近年來,自治區、5個地級市、22個縣區和寧東管委會相繼建成了規范化政務服務大廳。在此基礎上,寧夏力爭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加大基層服務網絡延伸覆蓋力度。全區247個鄉鎮(街道)全部建成了民生服務中心,已有2723個村(社區)建成了為民辦事代辦點。

  目前,寧夏絕大多數行政村的群眾,都能像孫玉纔一樣在家門口的代辦點辦事;35件事項基本實現不出村辦理,老年證、參保登記、養老保險待遇核准等6項實現全區通辦,覆蓋區、市、縣、鄉、村的五級政務服務體系全面建成。

  數據多跑路,怕就怕一路上『柵欄』林立:由於過去條塊分割等機制弊端,『信息孤島』一直是困擾政務信息化整合的老大難問題;想讓數據多跑路,但數據需要『跨欄』,怎能跑得快?

  矛盾所在,就是改革所向。寧夏政務服務網與發改委投資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水利廳『水慧通』、公安交管、人社醫保社保等9個專業審批系統完成對接,並接入住建廳、工商局等21個網上綜合服務旗艦店……近兩年來,寧夏大力整合各類審批系統,實現了政務服務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協同聯辦,大幅提高了審批效率。

  隨著今年年初寧夏政務服務網正式上線,這『一張網』已經覆蓋區、市、縣、鄉、村五級786個審批部門,局部實現了『統一身份認證、單點登錄、全網通辦』;截至目前,在線注冊的企業和個人用戶超過1.6萬個,在線申報受理達7.2萬多件——數據多跑路,跑出加速度。

  自我改革

  第二輪審批制度改革『破冰』

  如今在銀川,新開辦一家企業的用時,再不以日計,而是以小時甚至分鍾計。

  今年銀川市全面實施第二輪審批制度改革,明確企業開辦控制在1個工作日以內。通過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將涉及審批、刻章、開戶、稅務等5家單位的6個環節整合到一條流水線上,實現了企業開辦一日辦結,目前已有1238家企業體驗到改革帶來的便捷。

  第二輪審批制度改革,是對第一輪的『自我改革』。陳列於銀川市民大廳的封存公章,成為『過去時』;隨著3年多來第一輪改革的運行,審批流程優化整合不夠、部分事項游離於大廳之外、企業項目報批嚴重割裂、部分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對改革的認可度不高等問題凸顯。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第二輪改革,銀川依托政務服務新平臺建設,緊扣企業注冊准入准營和建設項目報批兩條主線,推出了『1+N』審批服務模式,提出將企業開辦控制在1個工作日、投資項目審批控制在30個工作日以內。

  所謂『1+N』,就是申請人可在一個窗口一次遞交一套材料,同時激活N個事項辦理,在單個事項最長辦理期限內取得N項審批結果,有助於實現多證聯辦、一窗N證、多評合一、節省開支,充分釋放信息共享的紅利。

  據銀川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對98個事項實行按小時計件,對189個事項實行按分鍾計件。考量政府治理能力的尺度,在深化改革中不斷落小落細落實。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