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金威在為學生講課
廖金威家的洗手臺不大,置物架上卻密密麻麻放滿了各式各樣的漱口杯和牙刷——這是來來往往的學生和志願者留下的。在梅州市區上學的學生周六日過來上課,直接住在他家裡,而前來支教的志願者有時也會先在這裡落腳,坐在一起討論接下來的課程。
家裡的空間也被盡可能地利用起來。不太大的房間塞進了上下鋪,就連書房也備著一張可折疊的沙發床。
『最開始只是在假期回村裡做一些學習方面的幫扶,沒想到就堅持下來了。』1989年出生的廖金威瘦高個子,小平頭,可能因為手頭事務較多,他語速顯得稍快,『不知不覺,這個「支教計劃」就12年了。』
12年間,他完成了中學、大學學業,成長為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梅州供電局的青年技術骨乾,但公益支教的腳步不曾停歇,從一個人的『支教計劃』到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同行——如今精誠支教團已有成員70名。
A在偏遠山區生長出支教團
『飄揚的五星紅旗,蓬勃你我的信念,春暖花開的大地,心中永遠的依戀……』下午兩點,和著8月的蟬鳴,梅州大埔縣平原村文化活動室裡傳出了陣陣悠揚的歌聲。
這是精誠公益團隊支教活動的音樂課堂,十幾個孩子圍坐在四張長條形課桌旁,將右手舉得高高,期待吸引老師的注意,年輕的音樂老師鄧秀清則數著節拍,指揮他們玩起了音樂游戲。
『比學校老師講得有趣多了!』13歲的黃粵聰特別喜歡這個暑期的支教課。家住大埔黃屋科的他每天一吃過早飯就飛快蹬上自行車,十幾分鍾趕到平原村和小伙伴們排排坐好,『老師們不光講文化課,還有手工課、音樂課、演講課。』
這個支教團隊以平原村為『大本營』,創始人廖金威就出生成長在這個村子裡。
『和他們一樣,我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爸媽常年輾轉各地打工,我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知道農村的留守兒童需要什麼。』廖金威告訴金羊網記者,平原村經濟落後,年輕人基本都選擇了外出打工,孩子們留在村中像野草般孤獨成長,『現在物質條件都不差,但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缺乏的是好的精神引導。』
閑時,廖金威經常和團隊成員們一起探討,如何根據孩子們的發展需要合理設計課程,『做一些豐富多彩的課程的嘗試,比如音樂課,用音樂藝術的審美開啟他們對這些領域的認識。』
最初村民並不理解,認為支教就是補課,廖金威也不惱,笑著耐心解釋,『我們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並不是補課。在文化課輔導之外,我們更希望傳遞精神文化的力量,幫助孩子們培養各種各樣的興趣,讓他們在未來有更多選擇的可能。』
在支教課上,支教老師幫助學生做手工藝品
B從一個人發展到一個團隊
廖金威時常感慨自己的幸運:雖是留守兒童,但爺爺非常重視孫子的教育,當村裡其他小孩還在嬉戲打鬧、沈迷電視游戲的時候,童年的他早已與書為伴,小學開始就穩居班級前幾名,成為同學們口中的『學霸』。
初中後,廖金威跟隨父母搬到梅州市區,上了市重點中學,但他仍惦記著留在村裡的同學們,『我學習相對有餘力,平時將自己的學習資料收集整理起來,寒暑假帶回村裡和以前的同學分享。』
因為學習成績好、又熱心幫助同學答疑,同年級或者低年級的同學經常找上門來請求幫忙。漸漸地,『慕名前來』的孩子越來越多,初三那年,廖金威乾脆在家裡支起小黑板,制定了簡單的教學幫扶計劃,開始了他的支教之路。
從初三到大學,寒來暑往,廖金威一個人堅持幫扶孩子們學業,一直沒有中斷過。
『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但只有更多的人在一起纔能走得更遠。』2011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廖金威工作越來越繁忙,漸漸對自己的支教活動有了更長遠的規劃,『能不能建立一個支教團隊,培養出一批人,即便自己放手也能讓教學繼續運轉?』
廖金威琢磨了許久,猶豫著將這一想法和朋友們進行探討,結果得到的反響出乎他的意料:他曾幫過的學生、朋友,以及一些社會熱心人士都紛紛發來了申請書。
『古人說:德不孤,必有鄰。』2013年,畢業工作兩年後,廖金威發起創立了支教團隊,取名為精誠支教團隊。團隊一開始便吸引了十二三人加入,最高峰時曾達到近百人——除了來自北大、中大等學校的大學生和梅州重點中學的高中生外,還有一大部分是廖金威在供電局工作的同事。
『以前做什麼都只能自己一件件來,現在有了大家的幫助,團隊的社會力量更強大了。』廖金威說,團隊成立的第一個五年,成員穩定在65人,支教點從平原村的一個拓展到了四個,先後組織開展了10期相對大型的支教活動,幫助、影響學生超過7000人。
C打造支教本地化長效機制
但支教團的進展並非一帆風順。
場地如何協調?人員如何分配?課程如何安排?『問題多得實在足以讓人放棄。』郭瑞霖告訴記者,最初沒有支教的場地,隊員們吃住都在廖金威位於平原的老屋,從確定合作伙伴、購買生活用品到培訓義工、定制課程,廖金威事無巨細都要操心落實,『有一段時間他經常兩點多纔睡,6點多就起床了,我們都特別擔心他身體。』
父母一度擔心他吃不消,勸他放棄算了,但倔強的廖金威硬是扛了下來,『我不想因為困難而放棄,澆滅孩子們的希望。』
心疼歸心疼,家裡人還是給予了廖金威無條件的支持。沒有活動場地,爸爸自掏腰包在老宅子西山牆搭建了簡易棚子,供孩子們做教室;沒有後勤補給,爺爺負責燒開水,奶奶負責摘菜,媽媽則每天起早貪黑為一二十號人准備一日三餐。
慢慢的,越來越多人關注到了這個倔強的年輕人。平原村村民了解到支教場地有困難,跟村裡的華僑協商後,無償提供廖姓宗祠、村裡的文化活動室和華僑的鄉村別墅給支教團隊使用。
讓廖金威備受鼓舞的是,孩子們和義工開始懂得體諒他的付出——有些低年級的孩子還問他,什麼時候也可以像他一樣去支教;還有一些家長提出,願意幫支教團隊解決吃住的問題等。
廖金威笑稱,自己的團隊是『自帶乾糧』,有時候也會舉辦義賣活動。
這是廖金威唯一的堅持:支教老師、義工以當地的為主體,項目也只接受當地村民自發的幫助,用當地人自己的力量求得自身發展,『我希望用支教的本土化去推動持續化,要讓當地人建立起「自助助人」的意識,這纔是建立長效機制的所在。』
D通過書店播撒公益的種子
如今,平原村的孩子們只要到廖家老宅子的東廂房填一張借書單,就可以借閱中意的書籍——在幾年前,為了買到一本合適的書,孩子們只能到二十多公裡外的大埔縣城。
為孩子們打造一所鄉村圖書館,是廖金威長久以來的夢想,2015年12月,精誠支教團隊第一個鄉村圖書館在平原村成立。
但廖金威並不滿足於此。2016年,他和幾位朋友在梅州市區開辦了公益性的『常然獨立書店』。小小的書店正在進行著三個嘗試:針對小學生的『雛鷹計劃』和針對初高中生的『展翅計劃』,主要通過每月上課幫助孩子們學業進步;針對大學生和已參加工作人群,書店推出了『書童計劃』,『書童』們可以在書店讀書,同時免費獲得禮儀、茶藝、攝影、書法、演講等方面的培訓,作為交換,他們每個月要在書店提供一定時長的服務。
來自嘉應大學的大三學生林珍娜目前是一位『書童』,她說:『在這裡,我們可以免費看書,還可以免費參加各種形式的文化沙龍、分享會,對我們的成長很有益處。』
對於未來,廖金威看得更遠,『我們辦這個書店,一方面是希望帶動大家去閱讀,另一方面是通過這種方式把公益的種子播撒下去,讓他們跟我們一起把書店辦好,一起去支教,其實也是為支教培養後備人纔。』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