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日,北京玉泉路邊上的一方土地被挖開了,空氣中泛起泥土的清香——『07』號工程就此拉開序幕。
現場600多人滿是期待的神情,朱德、鄧小平、彭真、李先念、羅瑞卿、黃炎培等人的到來,更讓他們精神振奮。
『07』號工程是什麼?何以如此引人注目?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在玉泉路舉行開工典禮
『07』工程中國第一條地鐵
『07』是北京地鐵最初的工程代號。地鐵作為理想的戰備設施,在當時並未對外公布建設計劃,以代號『07』稱之。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
1953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多次討論修改《關於建設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提出:『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經濟的交通工具,特別是為了適應國防的需要,必須盡早籌劃地下鐵道的建設。』這是新中國首次在城市規劃中提出地鐵的建設問題。

1953年北京市委《關於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
1956年10月,蘇聯專家組來華指導北京地鐵建設,1957年3月底,專家組在完成預期任務後分批回國。蘇聯專家的到來對中國地鐵建設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啟蒙作用。但由於多種原因,地鐵建設計劃暫被擱置。

1957年3月,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市長彭真與莫斯科地下鐵道設計局總地質工程師米裡涅爾握手告別

1957年蘇聯專家繪制的北京地下鐵道路網規劃圖
1964年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向毛澤東和黨中央及中央軍委提出報告,建議積極籌備北京地鐵建設,並將上海、沈陽的地鐵建設計劃也納入考慮范圍。該報告得到中央批准,北京地鐵建設被納入第三個五年計劃當中。
1965年2月4日,毛澤東審閱北京地鐵建設方案後批示:『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失敗,隨時注意改正,是為至盼!』

1965年2月4日,毛澤東就北京地鐵建設方案作出批示。中央檔案館供圖
當年7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正式啟動。
開工典禮現場,年近八旬的朱德同志為北京地鐵鏟下了第一鏟泥土。

1965年7月1日,朱德、鄧小平、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地鐵一期工程奠基
獨立自主榮光之路
鐵道兵12師,作為施工主力部隊參加了地鐵建設。『鐵12師』的戰士們大部分都來自農村。限於教育水平,他們起初連『水泵』『打混凝土』『做防水』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
毛澤東說過:『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參與地鐵建設的戰士和工人也是這樣實踐的。
毛澤東還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
僅1965年第三季度,地鐵建設指揮部就開了15次專業技術會、7次現場會,並進行了8項技術試驗。初來時一頭霧水的人民子弟兵竟然在會上提出了100多條合理的建設建議。他們自己發明的單軌車運送架節省了6成的人力,另一項發明節省了1600多噸的水泥。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毅力與智慧,在技術上自力更生,從一竅不通做到了推陳出新。地鐵建設隊伍的鍥而不捨與孜孜以求,可以看作是新中國幾代人不畏艱苦、鑽研創新的縮影。

設計人員在研究設計方案
原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齊書志憶起當年建設場面時感慨道:『我參與地鐵建設的時候纔17歲,那時候建設條件艱苦,都是明挖,光運土的卡車就用了5000輛,參與建設的有四萬人之多。』
『那段時間我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但是大家一想到是在為首都建地鐵,紛紛主動加班。這對我們是種光榮、是在為國家作貢獻,所有人都爭先恐後。』想起與大家一起奮斗的日子,齊書志笑著回憶。就這樣,所有工兵不分晝夜、自強自立,1550個日日夜夜後,中國第一條地鐵線路建成。

施工部隊正在鋪設軌道

施工隊伍正在敷設電纜
1969年10月1日,國慶節這一天,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通車。
改革開放前,這是全中國唯一一條地鐵線路。
這條地鐵的建成,為中國交通帶來新契機。
改革開放引領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急速聚集。許多城市地面交通由此『壓力山大』,原有的交通系統難以滿足人們生活的日常所需。因此,更多城市規劃建設地鐵以緩解地上交通壓力。
截至1990年,中國內地只有北京、天津建有地鐵。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地鐵呈現『井噴式』發展,地鐵開始由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擴展開來。
至2017年底,中國內地已有34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投入運營的線路有165條,運營總裡程達5033公裡。僅北京一地,就有22條線路,地鐵裡程數達608公裡,每日地鐵最高客流量達到了1000萬人次。
據《參考消息》2017年9月報道,僅用短短20年,上海地鐵就達到了巴黎用一個世紀建成的地鐵系統規模的兩倍。截至2018年3月,上海地鐵共開通地鐵線路16條,全網運營線路總長673公裡,車站395座,成為世界規模最大、裡程最長的地鐵。
根據交通部門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全國還有四十多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獲得批復。各地地鐵立足當地文化特點,將搭建與地方『畫風一致』的地下『新風景線』。據資料顯示,至『十三五』末,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裡程將超過6000公裡。

2012-2018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歷年運營裡程變化圖(資料圖)
時至今日,地鐵帶動城市外擴已成為全國各大城市發展的新趨勢。有地鐵的地方更有利於居民區及商戶的『生根發芽』。『住宅區周邊是否通地鐵』甚至成了當下城市居民購房的主要參考標准之一。
地鐵正在從緩解城市地上交通的運輸新手段演變為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推動者、新經濟區域成型的助力者,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巨大成就的見證者。
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中國地鐵車輛在短短10年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來自多國的訂單是市場對其最大的認可。
2014年10月,原中國北車以5.67億美元中標美國波士頓紅線和橙線地鐵,全部訂單包含284輛地鐵車輛。這是中國軌道交通整車裝備進入美國的『第一桶金』。2017年的4月,這筆訂單的合作方美國馬薩諸塞州捷運署(MBTA)向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車)又增購了134輛新地鐵列車。由此有媒體評價現階段中國地鐵制造技所帶來的對美輸出,預示著中美共促軌道交通發展的時代的來臨。
2015年4月8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長參觀了該市A線地鐵路段的『中國地鐵』,並在社交軟件上說:『A線全線車輛現已更新完畢,每天可容納23萬乘客乘坐帶有空調的車輛出行。』列車運行後也收獲了阿根廷市民的一致好評。為表彰中車長客阿根廷220輛寬軌客車項目售後服務組,阿根廷內政和交通部部長蘭達佐和國鐵總公司總裁卡薩索拉親自為其簽發了特制獎牌。

中阿技術人員正在調試車輛
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如火如荼,中國地鐵在全世界面前大放異彩。中國制造的地鐵列車運行在裡約4號線上,往來於奧運村和科帕卡巴納賽場,為全世界游客提供優質、舒適的『中式服務』。

2016年中國列車首次為在巴西的大型賽事服務
中國地鐵正在悄然改變著世界多國人民的出行。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的發展、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幾代技術人員的默默付出為中國地鐵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一窮二白』邊摸索邊搞地鐵建設,到幾十座城市地鐵修建項目並軌進行;從『明挖』地鐵動用上千卡車運土,到運用新科技新手段『靜音式』工作;從進口他國車輛再到中國制造車輛『貫穿』全球幾大洲……中國地鐵列車實現了由中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由欠發達市場向發達市場、由單一產品輸出向資本、產業、技術全要素輸出的三大變革。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地鐵發展創造世界奇跡,這正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寫照。
本文未標明出處之檔案資料,皆由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提供,特此致謝。
(作者:檔案君)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