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李紅軍/文張珊珊/圖
『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巧娘娘教我繡一針,一繡桃花滿樹紅……』古老的歌謠傳承著千百年來西漢水流域女性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乞巧文化是起源並流傳於甘肅隴南市西漢水流域的秦人遺風,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前夜開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結束,歷經七天八夜,姑娘們以虔誠的心、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和如願配婚、幸福美滿生活。
8月24日上午,由中國甘肅網主辦、甘肅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資集團支持的『改革開放40年新變遷·脫貧攻堅看甘肅』2018全國百家網媒扶貧攻堅典型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來到隴南市西和縣采訪。

『我做刺繡的活有6年了,一年能掙近2萬元,比起之前務農種莊稼,收入增加了近10倍,我們有信心實現脫貧。』8月24日,西和縣石堡鎮包集繡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61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絨花,一邊做刺繡一邊對記者說。
在西和縣包集村,和張嶸花一樣的農村婦女有很多,她們通過刺繡、草編等職業完成『巧手』脫貧,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包集村是石堡鎮的非貧困村之一,位於鎮政府駐地14公裡處,西漢水上游,全村轄6個社,耕地面積2360畝,有農業人口338戶1540人,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總共是116戶549人,到2017年年底還有53戶226人未脫貧,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200餘元。
西和縣石堡鎮黨委書記楊勇介紹說,在巧手脫貧方面,2015年12月,由女致富帶頭人和另外12個股東組建了包集繡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通過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貧困婦女』的經營模式和脫貧帶動機制,吸納了36名貧困婦女以自籌2000元,全國婦聯幫扶資金配股3000元的方式每人向繡藝公司入股5000元,年末保底分紅1000元,目前36戶貧困戶已經有12戶脫貧。

『公司除自身生產、研發刺繡草編產品外,還輻射帶動周邊10餘村1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0多名農村婦女利用農閑時間從事刺繡、草編行業,增加家庭收入。貧困婦女利用農閑時間可以創收3000元到7000元左右。』包集繡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呂小紅說,繡藝公司在實體營銷的基礎上,開辦自己的淘寶網店,銷售公司產品,還將公司打造成為網貨供應平臺和生產基地,與縣上的7家『乞巧』文化產品銷售網店簽訂供貨協議,不斷拓寬銷售渠道。
『以前我們就會做刺繡,但因為沒有銷路,誰也沒有想到刺繡也能成為脫貧致富的路子。』張絨花笑著說,現在國家的政策非常好,駐村的黨員、乾部幫助我們找銷路、賣產品,想不脫貧都難。

同時,包集村還通過把乞巧文化發展與旅游產業開發相結合,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本地乞巧民俗,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體驗游玩,大力推動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並把發展旅游產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今年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中,包集村每天都要接待5000多人次的游客,直接和間接創造的經濟效益達30多萬元。
楊勇說,下一步,包集村將繼續按照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協會+農戶』、『黨支部+養殖場+農戶』等多種產業經營模式,強化『造血』功能,引導鼓勵村民主動參與『脫貧攻堅』行動中來,大力培育多元產業,積極探索多種帶貧模式,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讓村民收入大幅提昇,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