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8旬老人以房養老:月入6600 想吃啥買啥出門打的
2018-08-23 09:42:37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病時無人照料決心『抵押』

  譚阿姨當時迫切希望手頭寬裕一點。她曾准備將房子賣了再租房住,但發現行不通,『房子正對著東濠湧高架,有些吵,很多看房的人因此壓價;搬家大事一個人根本料理不了;房東也不願意租,他們怕我有個三長兩短,「弄髒」了房子』。

  於是,譚阿姨想『以房養老』,『在《廣州日報》上看到的消息,於是就讓閨蜜的兒子幫忙在網上查保險公司地址,之後我去了解情況。當時保險公司告訴我,把房產抵押後,我還可以繼續住,也可以把房子租出去,每個月還能收到養老金,直到百年歸老,無論領的養老金是不是超過了房子價值,生前不用償還保險公司一分錢。我去世後,房子就會被拿去拍賣,如果總價超過了我領的養老金和利息,繼承人還能拿走剩餘部分,如果沒超過,繼承人也不用出錢。』

  但譚阿姨回來商量,閨蜜就勸她不要做,『房子抵押出去雖然每個月都有養老金,要再想收回來,必須要把保險公司的本金和利息都還上,他們收的利息是以年復利計算的,到時候利息不是小數目,照這樣,還不如把房子賣掉劃算。』

  幾次三番,譚阿姨游移不定,直到一場大病,讓她臥床不起。王甦告訴記者,譚阿姨當時躺在床上聯系了香港、佛山等地的親戚,每個人都向她表示了慰問,但要實地照顧她,卻沒人做到。最後還是閨蜜及其兒子照顧了她。

  由此,譚阿姨下定決心辦『以房養老』。

  每月多1800元養老金

  2015年,經過第三方評估公司評估,譚阿姨的這套房屋估值72萬元,這是目前廣州參與『以房養老』反向抵押中房屋估值最低的一套。

  當年11月,剛過68歲生日的譚阿姨正式簽下協議,從此每月從保險公司獲得1800多元養老金,直到百年歸老。同時譚阿姨還決定,若去世後房屋拍賣價格超過其養老金及利息之和,剩餘的錢歸閨蜜兒子所有。『上午簽完協議,下午就去了公證處公證。』譚阿姨說。

  如今,譚阿姨的退休金漲到2700元,加上保險公司給的1800元,經濟上寬裕很多,『我現在每星期去茶樓跟老朋友喝三次茶,養養烏龜,不像以前那樣拮據。』

  一個月1800元,一年差不多22000元,譚阿姨一度糾結於『我要活到100歲纔夠本』的問題,但如今她揮了揮手,『我已經70歲,想那麼多乾嗎?至少現在,每一天生活質量提高,活得比以前開心了。』現在有錢可以在省內旅游。今年3月,保險公司還邀請她坐游輪去馬尼拉玩。

  譚阿姨說,未來等她身體更差,就考慮住進養老院,將自己的房屋出租,『這樣一個月,又能增加2000元租金,加上原來兩筆費用,住養老院應該夠了。』

  八旬老夫婦

  希望手頭更寬裕一些

  家住越秀區福今路的楊先生和糜阿姨,是廣東省氣象局的退休員工,楊先生82歲,糜阿姨83歲,兩人是上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楊先生是武漢人,糜阿姨是江蘇無錫人,兩人在北京上大學時是同班同學,畢業後,兩人都被分配到省氣象局,在楊先生26歲時,兩人結為了夫妻。

  老兩口非常喜歡舞蹈,獲獎無數,退休後去了廣州一所老年大學教跳舞,兩人的退休工資都很高,在福今路有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樓齡差不多30年。

  後來,因為老年大學對教師的年齡有限制,老兩口便只能從教師崗位上再次退休。由於唯一的女兒已經外嫁到了東莞,房屋對於老夫妻並不十分重要,『對於未來的生活,我們希望手頭上能更寬裕一點,以備不時之需,女兒、女婿的工作非常好,非常獨立,對我們這套房子看得也不重,因此聽說我們有以房養老的想法後,非常支持。』

  『我們拿養老金已經快兩年了,每個月有15000多元的收入。我們是整個廣州以房養老的第9戶老人。因為有了這筆收入,這幾年我們也去過韓國、印尼等幾個國家旅游。』楊先生說,他們的房子評估價格約380萬元,『我們當時辦手續時,整個工序都非常嚴謹,不僅女兒、女婿要到場,他們還全程拍照、錄音。』

  楊先生說,老伴常年患有糖尿病,因此他想幫老伴多買一點保健品,讓老伴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83歲陳叔

  以房養老後出門就打的

  83歲的陳叔如今一改消費時的束手束腳,養老院和家輪流住,想吃啥買啥,不想做飯就去茶樓飲茶,腿腳不便出行直接打的。2017年11月,陳叔選擇以房養老,這讓他的生活方式變了模樣。

  以往,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除去生活費,還要醫藥費,有時看病一次就要五六百元,這點退休金根本不夠用。陳叔的獨子又定居美國,自顧不暇。他看到有關以房養老的報道後,動了心思。從2016年動心思,到正式簽約,陳叔跑了承保公司七八次,唯恐上當受騙,最終纔拍板參保。47平方米的房子,換來了老人每月6600多元的養老保險金,『這樣一來,兒子也不用寄錢給我了,他輕松了,我也輕松了,現在的生活方便多了。』

  對話

  試點4年33人『嘗鮮』

  廣州日報:目前廣州老人以房養老參與度如何?

  王甦:目前廣州共有23戶33位老人選擇以房養老。其中失獨家庭2戶4人;孤寡(終身未婚、離異或喪偶無子女)的6戶6人;丁克的2戶4人;喪偶、離異有子女的7戶7人;有子女的6戶12人。截至7月31日,全國范圍是累計簽約201單(141戶),承保139單(99戶)。

  廣州參與以房養老的老人年齡從60歲到85歲都有,我們要求老人對房屋有獨立產權,保險期限為終生。老年人需要簽署投保單、抵押合同、補充協議,且須指定繼承人並進行公證,繼承人可以為子女、親友、其他個人或機構等。老人百年之後,其繼承人享有優先贖回權,可以選擇償還保險公司相關費用贖回房屋;如繼承人不選擇贖回,則保險公司對房產再進行處置,處置所得優先償還保險公司相關費用,如有剩餘歸屬繼承人。

  廣州日報:目前市場參與度,符合公司的預期嗎?

  王甦:以房養老是新興事物,公眾的認識需要過程。我在2014年做市場調研時,原本以為客戶群體應該是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比較愛接受新興事物的老人,但調研後我們纔發現,失獨家庭、貧困老人、空巢老人反而更關注『以房養老』。

  廣州日報:賣房去租房、買養老公寓等選擇似乎比以房養老更劃算,你怎麼看?

  王甦:老年人租房有一定的困難,廣東人講究『吉屋招租』,我有很多親身的遭遇。一個同事的母親在同事家附近租房,但不到半年就被房東趕出來,就因為他們怕老人在屋子裡有三長兩短。我也去考察過老年公寓,但發現公寓裡面都是老人,即使是照顧他們的人,都是四五十歲的老阿姨。居住環境應該有老有小,老年人該和年輕人在一起,朝氣蓬勃,否則容易在心理上感到壓抑,而以房養老,能讓老人住在原先住所,生活在熟悉環境,還多了一筆收入。

  廣州日報:房屋產權年限是70年,在以房養老中,是否會遭遇阻力?『以房養老』的養老金,金額固定,一旦遭遇貨幣貶值,房屋昇值,要想修改養老金金額,老人就必須先償還本息,怎麼應對這些問題?

  王甦:70年產權問題,物權法自動續期能出臺落地細則,我們充滿期待。以房養老伴隨著國家政策支持細化和法律完善配套,產品豐富供給,相信以房養老會走得更快更遠。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