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切中了當前世界問題的癥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寧波舟山港,一艘名為『地中海拉帕洛』號的貨輪正吞吐著各色集裝箱,即將駛往遙遠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義烏國際商貿城,法國的紅酒、捷克的水晶、波蘭的牛奶、羅馬尼亞的蜂蜜等進口商品琳琅滿目……『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品嘗到互利合作『甜頭』的地方,都深刻體會到建設開放型經濟的必要性,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意願水漲船高。
比如寧波舟山港,能成長為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超大港,離不開近90條『一帶一路』航線;再如『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開往34個國家和地區的『義新歐』中歐班列,截至7月底已往返156列,同比增長101.5%。如果把今日中國比作直上九霄的大鵬,『一帶一路』就仿佛是兩只翅膀,托舉起助力世界互利共贏的中國貢獻。從古老口岸搖舟振楫,到遠洋巨輪劈波斬浪,從大漠孤煙駝鈴陣陣,到『鋼鐵駝隊』跨越大陸,今天的中國以開放包容的胸襟、以互利共贏的追求,開啟了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新征程。
對許多人來說,開放意味著發展環境的包容普惠,讓人生出彩的舞臺變得更為寬廣。約旦商人穆罕奈德在義烏開的餐廳叫『貝迪』,意思是『我家』,希望每個顧客都找到家的感覺;有著33年工齡的船舶引航員潘國華發現,停靠寧波的『大船越來越多』,工作雖繁忙但更有成就感;來自天津的阿勒頗手工橄欖皂訂單,支持著敘利亞人艾米爾和他的兄弟堅守家園……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像這樣因交往而親密、因開放而受惠的故事在不斷發生,續寫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這一過程中仍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有些人將貧富差距、發展失衡簡單歸咎於全球化,甚至因此拉起吊橋,築起保護主義的高牆,則是本末倒置。搞保護主義,就如同把自己關入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只有打開窗子纔能讓空氣對流。實際上,這個世界的很多問題,恰恰是不完全、不公平、不開放的全球化所致。植根於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萌發於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契機,『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貢獻之一,就在於切中了當前世界問題的癥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5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身體力行,就是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自我革命。在雲南,雲南大學與參與國高校共建『一帶一路』科研平臺,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在新疆,烏魯木齊打造『一帶一路』物流集散地,從開放『末梢』躋身絲路前沿;在浙江,寧波航交所編制的『海上絲綢之路』指數已成為國際航運市場的『風向標』,成功登陸波羅的海交易所……事實證明,提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纔能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最終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
在寧波舟山港辦公區的牆壁上鐫刻著一幅世界地圖,上面寫著『港通天下,服務世界』;『貝迪餐廳』也在就餐區域設計了一面宣傳牆,向顧客介紹『一帶一路』建設。一代又一代的『絲路人』,就是以一種『志在千裡』『友遍天下』的追求,創造出『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今天的世界經濟,已經不可能從大海退回到湖泊,只有真正具備開放心胸的弄潮兒,纔能借『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揚帆遠航,抵達更美好的未來。
《人民日報》( 2018年08月22日05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