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海、不沿邊,自貿試驗區如何建設好?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以通道經濟為引領,以物流驅動新興產業發展,走上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雖地處內陸,重慶自貿區國際物流樞紐的框架已初具模樣。向西:以中歐班列(重慶)為主線,鐵空聯運直達歐洲;向東:依托『渝甬』『渝滬』海鐵聯運班列,與長三角地區緊密相連;向南:經『渝黔桂新』鐵鐵聯運通道,通向海上絲綢之路;向北:『渝滿俄』班列連接起『重慶—俄羅斯』雙向市場。重慶的貨櫃上,匯集了德國機油、俄羅斯紙漿、柬埔寨大米、泰國咖啡、原裝進口汽車……
肩負改革開放試驗田重任,重慶自貿區大膽創新,向改革要動力,釋放制度活力,獲得越來越多企業的青睞。截至今年6月底,自貿區新增企業16985戶,注冊資本超過1374億元,其中新增外資企業注冊資本超過22億美元。
新模式湧現,政策供給不斷創新
重慶象嶼汽車公司負責人陳慷益的辦公地,今年從福建遷到了重慶。重慶自貿區創新實施的『鐵路運輸信用證結算』,讓他看到了『陸運』勝過『海運』的前景。
『以前銀行只認可海運提單,不認可鐵路提單。我們通過中歐班列開展平行汽車進口業務,必須提前電匯全款,海運則可以貨到付款。相比而言,陸運雖然節約了20多天時間,但資金方面的壓力大。』陳慷益說,『現在問題解決了,平行進口汽車到了重慶進行保稅貿易,資金壓力還能再減小。』
今年3月,首批以鐵路信用證作為國際結算方式的平行進口汽車,由中歐班列運抵重慶鐵路口岸。如今,重慶自貿區已實現規模化和常態化應用『鐵路運輸信用證結算』,平行進口汽車數量大增,品種也愈發多樣。
第一批『吃螃蟹』的,還有華科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飛行模擬器的融資租賃,在內陸沒人做過。根據我們提出的訴求,重慶自貿區專門派團隊到天津學習,推動項目實施。』公司行政人事部總經理劉小川說,『從項目公司登記注冊到引進設備,最後出區交付承租人,前後不到5個月,效率遠超預期。』
『自貿區的政策利好,吸引不少企業參與融資租賃業務,為重慶引進更多更好的高端設備。』劉小川說,華科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已經完成兩單飛行模擬器租賃業務。
中國與新加坡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實現常態化運行;企業在32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采用人民幣結算,金額超過200億元,同比增長30.2%……重慶自貿區的一系列探索實踐,源自政策供給的不斷創新。
重慶自貿區全面復制前兩批自貿區改革成功經驗,推動落實改革試點任務,形成13個改革創新典型案例、34項制度創新成果。由重慶海關推出的自主備案、自定核銷周期、自主核報、自主補繳稅款和簡化業務核准手續的『四自一簡』監管創新,已在全國推廣。
新措施頻出,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重慶自貿區優化營商環境,創新實施商事主體注冊登記『五辦』:網上辦、馬上辦、隨地辦、輔導辦、幫你辦;涉稅事項全面實施『最多跑一次』『全程網上辦』。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重慶率先建成區域識別系統,正式運行大數據監管信息平臺,成立商標審查協作中心,組建法制保障工作組,事中事後監管和主體權益保護體系不斷完善。
在九龍坡區,福中集團就享受到『一口受理、同步審批』的『一窗式』服務。即便來自沿海發達地區,重慶福中集團品牌總監朱春燕也為此點贊:『3個工作日內,7家公司完成注冊,「重慶速度」讓人刮目相看。』
『對於企業來說,政策吸引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准入更便利、限制更少,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得到的制度政策供給更充足。』重慶自貿區辦公室副主任付嘉康表示,『這也是自貿區改革創新的方向。』
『企業需求「倒逼」機制創新,在自貿區成為常態。』重慶泓藝九洲國際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航說,企業發展過程中,提出『報稅延展、跨關區』等需求,很快得到政策層面的響應,還為企業開通了一般納稅人資格。張航認為,『「未明令禁止即可創新嘗試」,凸顯了自貿區的包容度和自由性,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創新發展機會。』
令韓國RB集團株式會社副董事長張曉燕心動的制度紅利,是自貿區放寬對外商投資准入的限制。
『審批變備案,優化了流程,縮短了外企投資落地的時間。我們已經成立了2家中外合資醫院。下一步,頂尖醫療設備的引入、國際醫生團隊的執業,也都能在自貿區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張曉燕說。
新業態落戶,激活經濟發展潛力
清晨,來自泰國的活蝦已經擺到了重慶主城區多個水產市場的攤位上。『只用4小時,活蝦就通過了各類檢查,直達重慶人的菜籃子。』轉運水產的物流公司負責人感慨。
通過國際客貨運航線,泰國活蝦『直飛』重慶,再轉運銷售市場乃至端上市民餐桌,最快不到10小時。在重慶自貿區,『空檢通放』的監管模式探索,讓進口大宗食品流程時間縮短80%以上。由『南向』通道從泰國和越南進口的水果,經雲南磨憨口岸直達重慶口岸,時間只需江海聯運的1/4。
建設『鐵、公、水、空』多式聯運體系,開展進出口貨物國際采購、分撥業務,構建進口貨物專業市場和進口商品分銷體系……貿易新業態正激活重慶經濟發展潛力,並悄然改變市民生活。
中國(重慶)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以後,企業只需進入1個系統,有關單據只需提交1次,企業通關時間縮短10%以上,成本下降10%以上。通關效率提昇,促成企業成本漸減,並帶動終端消費價格下降。
『分撥中心+直營銷售』模式,為重慶累計引進55家企業,涉及3萬種商品品類,交易額超過18億元。當當旗艦實體書店、蘇寧易購、無人超市GOGO等一批智慧零售、跨境電商紛紛落戶自貿區。
融資租賃、全球維修業務順利起步,飛機保稅租賃實現突破,跨境電商、汽車進口規模不斷擴大……在重慶自貿區的新框架下,傳統加工貿易產業隨之改造提昇,帶來了零部件和智能終端出口的放量增長。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