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救災,不見得就一定是與災害面對面『肉搏』
近日,北京市房山區一處路段發生較大規模山體崩塌災害。幸虧山體崩塌前,當地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及時發現征兆,果斷攔下15輛汽車和28個行人,纔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車輛損失。據悉,這些默默無聞的群測群防員在房山區有300多名,當災害襲來,他們成了真正的英雄。
防災減災力量下沈、關口前移,背後更包含著從『救』到『防』的理念轉變。在發生過大地震的四川汶川,擔任地質災害監測員的村民把紙條貼在新發現的裂縫上,當紙條斷裂,迅速做出『即將發生山體滑坡』的預警並疏散村民;苗鄉聚集的湖南綏寧,因為參加過村裡組織的防災減災應急演練,村民在發現險情後立即帶領全部人員避險,躲過了房屋被垮方衝毀壓埋的危險。手段不算高超,技術並不先進,但卻把防災減災的楔子嵌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盡最大可能降低自然災害的傷害。
防災減災救災,不見得就一定是與災害面對面『肉搏』,更多時候表現為對人力、物力、財力的調配和管理,表現為對知識經驗、規章制度的理解和執行,考驗的正是一個國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正如有學者評價的那樣,自然災害本身並不是最可怕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讓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免受損失。所謂應急管理,重在『管理』,就是要讓一定量的資源發揮出更大效益。在這個意義上,高精尖的技術、現代化的裝備,並不必然推動防災減災救災水平的提高,打通體制機制的障礙、完善資源整合的渠道,纔能時刻讓應急管理處於激活狀態。
一項調查顯示,在地震災害頻發的日本,有75%的學生認為『在不遠的將來,身邊可能發生大地震』,有90%的學生表示『最擔心的災害是地震』。這樣強烈的危機意識自然催生出更強烈的安全意識,使得公民普遍具備迅速展開自救的能力。從管理效率的角度出發,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無疑是最有效、最直接、效益最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今,處於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的學校,很多已經把逃生演習和自救知識作為一門必修課來學習。對於人口流動迅速、自然條件復雜的中國來說,這點尤為重要。只有在全社會層面提昇安全意識、普及自救常識,纔能最大程度織密防災減災救災的網絡。
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不斷應對大自然的挑戰、不斷戰勝各類自然災害的歷史。然而在倡導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也會發現,許多自然災害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和反映,比如植被破壞造成的水土流失、泥石流、風沙問題,以及氣候變暖對全球洪澇災害帶來的影響;有些則是對自然的改造和治理過於粗放所致,比如為短期發展而開發泄洪區,未有科學評估就大肆改造河道,只重地面整備忽視下水道建設。這些新的問題促使我們反思,防災減災救災並不簡單是一種『斗爭』,更是一個尋找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從強調提高應急救援現代化水平,到堅持以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的理念;從不斷增強基層自救互救能力,到讓防災減災成為一種思維習慣,與災害斗爭的每一次進步,圍繞的都是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解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纔能得到更多來自大自然的回饋。
《人民日報》( 2018年08月16日05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