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古老與現代交織 感受『包容』的南京
2018-08-11 18:29:17 來源: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  作者:俞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8月10日訊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公元211年,東吳大帝孫權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從此開啟了南京『六朝古都』的深厚歷史。8月9日,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采訪團來到南京,感受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蘊。

  南京博物院:承載歷史服務當下

  南京博物院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要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去處就是博物館。8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坐落於紫金山南麓的南京博物院,黃瓦紅垣、巍峨壯觀,與其說南京博物院是一處陳列古跡的建築,不如說它是一段歷史的倒影。『我們藏品的類別可以說非常豐富,有宮廷的,民間的;有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有物質形態的,也有非遺的……』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向記者介紹,博物院擁有各類藏品42萬餘件(套),館藏數量居中國前三,由於文物類別豐富,建成了『一院六館』的特色——即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民國館。

  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南京博物院作為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梁思成先生定下規矩,「中央博物院的建築必須具有中國建築之固有形式」,所以大家從大殿進來,能看到我們非常具有中國的特色。』龔良說,南京博物院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它的建築語言是古典的,但其內涵是博大包容的,『我們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的,我們博物院也是,兼容並蓄、包羅萬象。』

  『穆夏——歐洲新藝術運動的瑰寶』展

  『我們現在有兩個臨展,一個從捷克借過來的,叫「穆夏——歐洲新藝術運動的瑰寶」,這是小年輕、文藝青年很喜歡的;另外我們做了個暑期親子展,很受家長和小朋友歡迎。』龔良介紹,去年共有329萬人次來南京博物院參觀,平均逗留時間3小時50分鍾,『我們追求的是服務社會公眾,滿足大眾差異化的文化訴求,所以我們的內容是包容的。我們在「一院六館」的同時,每年還會有22到23個展覽,希望所有到南京博物院來的觀眾,能夠有一個以上他喜歡的館或者展覽。』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

  『我們博物院就像南京的文化一樣。南京的文化裡面,互相之間的包容是非常重要的。南京沒有特別明顯的特色,包容是南京最主要的文化特色。』龔良說。

  江蘇大劇院:成為共享包容的文化空間

  在南京河西濱江新城,江蘇大劇院四顆『水滴』似的建築詩意地棲息在『荷葉』狀高架平臺上,形成了一組柔和壯美的現代藝術建築群,與古老的南京博物院交相輝映。『「荷葉水滴」的設計理念,既寓含水韻江南的文化意蘊,又彰顯匯流成川的包容胸懷。』江蘇大劇院總經理諸敏介紹,大劇院建築面積27萬餘平方米,四顆『水滴』內,包含了2280座的歌劇廳、1001座的戲劇廳、1500座的音樂廳和2711座的大綜藝廳,還有780座的小綜藝廳以及附屬配套設施,演出涵蓋歌劇、音樂、舞蹈、話劇、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

  江蘇大劇院

  『去年8月正式開演,演出場次達到130多場,其中音樂廳的演出佔了60%以上,去年上座率達到了69.5%。』諸敏介紹,自2017年8月開幕以來,江蘇大劇院先後迎來祖賓·梅塔與以色列愛樂樂團、俄羅斯國寶級女高音安娜·奈瑞貝科、著名指揮李心草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等頂尖藝術大師或團體。

  江蘇大劇院總經理諸敏

  諸敏告訴記者,江蘇大劇院的目標是打造藝術的殿堂、精神的家園:『除了名家名團名作之外,我們還有城市音樂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的文化、聲音、藝術,在這裡傳播,讓老百姓感受不同的東西。』

  江蘇大劇院戲劇廳內的鑲嵌畫

  『劇院是一個載體和平臺,是一個公共文化設施。藝術是無國界的,所有的藝術都能在這裡呈現。希望我們劇院成為共享包容的文化空間,在與別的藝術文化交流的同時,把我們的文化、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諸敏說。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