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庫布其的呼喚】挑戰如何變機遇?
2018-08-10 14:02:00 來源:央廣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廣網鄂爾多斯8月10日消息(記者金建軍鄭穎寶音)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全球荒漠化每年讓10億人口深受其害。中國經過艱苦卓絕的治理,沙化土地面積連年持續縮減。從風沙之源到綠色家園,庫布其沙漠華麗轉身,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為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國經驗』。請聽系列報道《庫布其的呼喚》第五篇:《挑戰如何變機遇?》。 2018-8-10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在水位比較低的地方,用螺旋種植……

  這個夏天,庫布其治沙民工聯隊隊長張喜旺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外地,推廣治沙技術。下午,張喜旺將啟程去甘肅騰格裡沙漠,查看庫布其防沙植物梭梭在那裡的生長情況。

  張喜旺:去甘肅那邊做梭梭的驗收。

  記者:種了多少?

  張喜旺:種了5000來畝。

  杭錦旗『阿木古龍』沙產業基地治理後,生態環境逐步得到修復(7月25日攝)。(央廣網記者張凱航攝)

  三千公裡以外的新疆阿拉爾市、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億利南疆阿拉爾生態項目公司總經理武祥正帶著同事們管護防沙植物,如今,這裡已經有30平方公裡的沙漠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洲。

  武祥:我們當時就引進了18個耐旱、耐寒、耐鹽鹼的治沙品種,成功了11種。到了什麼地方,根據當地的環境的特點、氣候條件,需要不停的做一些調整。

  推廣到各地的不只是治沙品種和技術,還有庫布其的治沙理念和模式。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院主席沙法特·卡卡赫爾說,『庫布其治沙創造了奇跡,這個成功源於中國政府在改善生態的同時,還幫助沙區人民脫貧致富。』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首席專家楊文斌認為,這一思路,其他地區可復制。

  楊文斌:庫布其模式一個是政府主導,企業牧民參與。第二個融資治沙。第三個,沙漠公園也把周圍的老百姓帶的這麼富。

  新時代,庫布其模式在不斷地豐富,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楊文斌分析,最核心的瓶頸是水,搞治沙要算水賬,用最少的水保證生態安全。此外,在庫布其急需執行新的《國家造林技術規程》。

  楊文斌:打井開發農田搞治沙的模式,要慎重再慎重了。(按照新規)現在是不同樹種(造林密度)差異很大了,最低的降到每畝20多株。我們這個地方是一個疏灌區,我們不可能建成森林。

  內蒙古杭錦旗在黃河凌汛期向沙漠引水,讓水患變水利,沙地變濕地,是沙漠治理新模式(7月23日攝)。(央廣網記者張凱航攝)

  如何保住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制度層面如何進一步探索創新?庫布其人正在嘗試將挑戰變為機遇。

  杭錦旗副旗長賈巴特爾:我們還要在政策引導、全民參與和技術創新等方面持續加力,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深刻把握生態建設與人民群眾福祉的內在聯系,實現沙產業規模與資源承載力的完美結合。

  2017年,聯合國環境署在鄂爾多斯發布了《中國庫布其生態修復與財富創造商業模式》報告。這是聯合國首次用科學量化的評價結果肯定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同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召開,庫布其模式獲得各國代表肯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莫妮卡·巴布表示,希望中國庫布其治沙能造福世界更多的荒漠化地區。

  莫妮卡·巴布:庫布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帶來了一種新的綠色經濟模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多是荒漠化的危害,而在中國庫布其看到更多的是行動。

  從死亡之海到希望之海,從艱苦治沙到綠富同興,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庫布其徐徐展開。防治全球荒漠化,如何共同面對?庫布其在呼喚,呼喚更多的『中國智慧』,呼喚更好的『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