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南京與長江,相依更相生
2018-08-10 13:48:35 來源: 新華報業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南京長江五橋江心洲隧道工程施工現場,一排排黃色的支架在夕陽下顯得十分壯觀。宋嶠攝

  跨江而踞、擁江而興的南京,是江蘇省省會,也是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GDP超萬億的經濟重地,在長江經濟帶上是一個獨特的標志性城市。

  9日,『大江奔流』采訪團沿江而下抵達這裡。新華日報派出多位記者,跟隨采訪團分赴三條采訪專線,請看他們發回的『南京與長江,相依更相生』的精彩故事。

  『產業強音』振奮人心

  請看記者吳瓊采自第一條專線的報道——

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 宋寧 攝

  南京產業脈動的強音振奮人心。

  在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入口處,有一個巨大的地球儀,上面標注出了印度、格魯吉亞、馬來西亞等國家。『我們的列車賣到哪裡,我們就把哪裡標注出來。』公司總工程師施青松介紹,作為國家鐵路客車、城際動車和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專業化研制企業、系統集成供應商及城市軌道交通運行方案解決者,企業形成了城軌車輛、城際動車組、高檔鐵路客車、重大核心部件、數字工業等產業板塊,海外市場分布於『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位於長江北岸的南京市浦口區,創新活力迸發。除了中車公司,還有一處發展勢頭迅猛的產業技術研創園,已集聚英國ARM、展訊通信、新思科技、中德IPK智能制造研究院、省大數據管理中心等一大批重點龍頭項目。

  兩年前,駱敏舟辭去中科院的職務,應聘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項目經理』,來到研創園,成為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所成立一年多,即研制出輕型協作機器人、精准輔助穿刺機器人、汽車拆解機器人等極具市場前景的高新技術產品,今年合同收入有望達到1.4億元。

  南京聯成科技原本從事信息安全軟件集成開發,兩年前入駐研創園後,開始自主研發安思易智慧系統運營雲服務平臺。公司董事長凌雲介紹,以往用傳統的安全軟件服務客戶,12年時間累計服務了五六千家客戶,現在使用雲服務平臺,計劃三五年內服務10萬客戶,且服務品質比過去實現極大提昇。

  落戶研創園的展訊通信是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領軍企業,南京展訊公司業務規模將僅次於上海總部,主要承擔以CPU、5G、移動智能終端系統及軟件為核心內容的研發,計劃於明年下半年開發出基於展訊5G芯片的商用終端。研創園副主任苗天寶介紹,聚焦新技術,園區重點發展集成電路(IC)設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三大主導產業,正成為江北新區創新策源地。

  長江南側,位於南京南站與祿口機場『金軸』之上的江寧開發區同樣蓄積著發展的強大勢能,這裡集聚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個項目,其中上市企業55家、世界500強企業61家,形成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南瑞集團 宋寧 攝

  位於園區的南瑞集團,經過多年持續自主創新,科技實力居於行業領先地位。公司首席水電專家施衝介紹,企業在特高壓、智能電網、新能源、軌道交通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從『南瑞制造』到『南瑞創造』再到『南瑞引領』的跨越。

  在南瑞,有個神秘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由薛禹勝和沈國榮兩位院士領銜的100多個專家,專門負責把脈並治療電網系統中的各種疑難雜癥,多項技術世界第一,不僅可以自動發現電網故障,還能在20毫秒內處理完畢,保障整個國家大電網『不停電』。實驗室研究員曹團結說,這裡的寶貝可不少,有一臺小火車車廂大小的設備,可以測試150℃高溫、零下70℃低溫以及濕度和震動『大跳水』環境下設備的使用情況,每次測試需要72小時,通過它考驗的設備拿到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安全穩定運行。我國至今未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正是由於有了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專家精心研制的3道保護系統。

  『文旅惠民』沁人心脾

  請看記者趙偉莉、實習生狄涵采自第二條專線的報道——

  南博奇妙夜,演出傳統舞蹈。萬程鵬攝

  9日8時,南京博物院門口已經聚集了等待進館的觀眾。8時50分,與這批觀眾一起進館的,還有『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活動第二組的記者們。

  經濟日報的直播團隊急匆匆一頭紮進了展廳:西漢時期的金獸、西晉青瓷神獸尊……『赴一場千年之約』,在微博上引起網友的圍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蘊;博物館,則是展現城市文化的載體。

  南京博物院,這座擁有80年歷史的博物館,用豐富藏品、特色展覽,將南京乃至江蘇的歷史文化一一呈現。走過歷史館、藝術館、特展館、數字館、民國館、非遺館,仿佛穿越了時空,暢享了豐盛的文化大餐。

  暑期,每天有1.6萬名觀眾進館參觀。今年上半年,參觀人數同比增加了11%。『沒想到,南京不僅有這些歷史的文化內容,而且保護得很好、展示得很好,這很了不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靳丹妮說。

  如果說博物院是豐富了眼球,那麼音樂會則撫慰了耳朵。南京市民唐旭,是八月古典音樂樂迷成員。她說,之所以叫『八月古典音樂樂迷』,是因為江蘇大劇院在去年8月份啟用,『只要大劇院有古典音樂會,我必來。』

  『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老百姓對於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江蘇大劇院總經理諸敏說,大劇院要搭建文化交流與文化惠民的平臺。在她看來,城市音樂會就是文化惠民的載體,一場演出的票價僅僅50元,就能夠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音樂曲目。今年下半年,大劇院安排了近30場城市音樂會。

  得益於長江的哺育,山水南京成為旅游勝地。『一座牛首山,半部金陵史』,『金陵多佳山,牛首為最』。對於南京人來說,『春牛首秋棲霞』更像是一種歡迎春天和秋天的儀式。行車於牛首山文化旅游景區,岳飛抗金故壘、南唐二陵、明代摩崖石刻、鄭和墓等歷史遺存次第展現眼前。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 視覺江蘇網供圖

  傍晚時分,全長11.6公裡的南京濱江文旅港灣變得熱鬧,大批市民在綠色步道上悠閑散步。曾經,這裡碼頭、沙場集聚,由於地勢低經常被淹,老百姓常說『一步一滑到雙閘』。今年65歲的黃健全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自小生活在這裡。『現在還是叫雙閘,過去與現在變化多大!』

  蔡國峻是這個港灣的規劃設計者。『如果把濱江建設的一條線壓到江邊,肯定會產生較好經濟效益。但是為了給長江留一個生態環境的緩衝區,給老百姓留一個休閑場所,我們把濱江建設線最多的地方後退了800多米。』

  『生態富民』潤澤百姓

  請看記者許海燕、實習生雙爽采自第三條專線的報道——

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 雙爽 攝 

  我們這一路記者先後來到南京江心洲、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幕府創新小鎮等地,深入探訪南京綠色生態發展的成果。

  車輛行駛在江心洲環島路上,路邊樹木蔥翠,放眼遠望,江面波光粼粼,不時有白鷺飛過。數年前,江心洲是主打葡萄種植的農業島,現在江心洲又有了新名字——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

  農業島變身生態科技島,如何保證生態環境不受影響?中新南京生態科技島開發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吳凡告訴記者,『全島保留一半土地為非建設區,僅進行土地整治和環境美化,全島綜合建設容積率只有0.5,綠化覆蓋率接近70%。我們對江心洲原有的綠化進行保護,比如江心洲南部有1500多株的池杉完整保留下來。而在產業引進方面,江心洲主導綠色產業,主要是與生態保護密切相關的水科學產業和人工智能產業,我們對環境污染產業零容忍。』

  江心洲居民孫興來見證了江心洲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的記憶中,以前的江心洲有不少臭水溝,一到雨天道路泥濘不堪,大部分人只能以賣菜為生……『現在大變樣了!過去是平房,現在是高樓,以前出門靠輪渡,現在出門有公交、地鐵!拆遷後我們老兩口分了兩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我退休金每月6000多元,老伴兒有征地拆遷的補償,每月1000多元。我們的生活太幸福了!』

  不僅在江心洲,在江寧的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同樣展現了一幅好山好水好致富的新畫卷。

  『黃龍峴的「峴」是一個「山」再加一個「見」,我們這裡真正是開門就見山。』村裡工作人員說。走進黃龍峴,面前是白牆灰瓦的徽派村落,遠處白雲依依,種滿茶樹的丘陵倒映在黃龍潭上。但五六年前,黃龍峴還『養在深閨人未識』。江寧區江寧街道牌坊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小玲回憶,以前村裡的農房比較破舊,道路每逢下雨泥濘不堪,茶樹種植偏散偏亂。2013年,江寧交通建設集團和江寧街道利用近三個月的時間聯手改造該村,改造過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彰顯生態本色,這纔有了如今的黃龍峴。

  龍鳳飯店老板邢有龍在村裡是最早經營農家樂的,最初家裡只有3張桌子,現在有20多張桌子,最多可容納200人吃飯。邢有龍原來是貨車司機,年收入只有三四萬元,後來返鄉經營農家樂,現在和老伴兒兩個人的年收入達到四五十萬元。村裡一共52戶人家,現在有49家都在從事農家樂、民宿等行業。

  下午,記者團又趕赴南京鼓樓區幕府創新小鎮采訪。眼前一棟紅磚小樓,是企業現代化的科研辦公場所,沒想到以前居然是長安汽車的老廠房。原來,小鎮以『修舊如舊』的手法,對廠房進行了內部改造和外立面出新。南京鼓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許小衛介紹,『綠色生態是小鎮的名片,正因為我們對生態的重視,我們迎來了好的合作伙伴,8月7日,霍普(南京)生命科學創新研究院的諾獎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戶小鎮!』

  本版統籌杭春燕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