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今年以來各地圍繞民生等補足短板 提昇中國經濟『木桶容量』
2018-08-03 12:00:2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喬金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題要:補短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進人民福祉,為提高我國經濟的『木桶容量』,國家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打出了補短板組合拳,圍繞民生短板、產業短板、基礎設施短板等方面發力,政策效應不斷顯現——

  木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板,經濟社會發展亦是如此。如果把『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看作結構性改革的四則運算,『三去一降』都是從『減法』入手,唯有補短板承擔著『加法』重任。補不足、增動力,既可短期見效,更有長期效能,是經濟發展轉型昇級的關鍵點。

  為提高我國經濟的『木桶容量』,國家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打出了補短板的組合拳,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圍繞民生短板、產業短板、基礎設施短板等方面強根基,清障礙,不斷加快提昇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創新支橕、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等支橕能力。政策效應日漸顯現,經濟發展更有底氣。

  補貧困短板

  夯實發展後勁

  『小康路上不能讓一個人掉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過去5年,我國貧困人口減少了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3.1%。國家全面推開貧困縣財政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中央財政在教育、醫療等領域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各地鼓勵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支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然而,貧困人口還有3000多萬,這是難啃的硬骨頭。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瞄准特定貧困群眾精准發力。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認為,深度貧困地區致貧原因復雜,一些致貧因素短時間內較難消除;一部分特殊類型的貧困人口,要按照現行標准脫貧還有相當的難度,必須采取超常規手段精准幫扶。要創新扶貧協作機制,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提高扶貧質量,確保脫貧經得起歷史檢驗。

  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3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今後的脫貧攻堅戰作出總體部署。以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為導向,目前各項扶貧行動正大力推進。在江西定南縣,以返鄉創業引領就業扶貧,創建扶貧車間156家,吸納就業1108人,兌現場地租金、水電費、崗位補貼320萬元;在甘肅臨夏州,924個行政村派駐幫扶工作隊,所有深度貧困村都選配了第一書記;在西藏昌都,1.1萬多名困難群眾正在易地扶貧搬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業內認為,這是連續三年定下全年減貧1000萬以上目標。在脫貧攻堅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這1000萬的年度減貧目標相比前兩年含金量更高。

  補產業短板

  強化人纔支橕

  長期以來,我國既面臨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又面臨產業創新能力偏弱、人纔支橕能力不足的短板。信息軟件、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雖增勢強勁,但尚不足以抵消傳統產業的放緩。『大路貨』農產品供給充足,但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不足。無論是對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領域,培育發展新產業,都要求加快創新步伐和人纔支橕。

  企業技術設備落後、高素質人纔不足、軟硬基礎設施落後等,成為強化經濟增長新動能的短板。工信部今年將組織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制定發布2018年重大短板裝備項目指南,啟動編制重大短板裝備創新發展指導目錄。把提昇智能制造供給能力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智能制造核心裝備及工業軟件系統,特別是盡快補齊關鍵短板裝備、基礎零部件、系統軟件等『卡脖子』問題。

  獨行者步疾,結伴者方能行遠。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可謂『短板中的短板』。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現代化長期滯後,農業資源要素繃得很緊,農業生產面臨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兩大挑戰。針對短板,我國正以調減玉米為主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以減生豬、提奶業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以減量增收、綠色發展為主推進漁業結構調整。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累計調減5000萬畝以上,輪作休耕試點擴大到3000萬畝,生豬落後產能累計淘汰3400萬頭。

  從『人口』到『人纔』,一字之差,大有不同。無論是消費昇級還是產業培育,拉伸動能短板,根本要靠創新驅動,離不開人纔。當人纔成為經濟發展的短板時,必須著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纔比例,轉變過去依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充分釋放『人纔紅利』。今年以來,『送戶口』『送房補』……武漢、成都、西安等城市紛紛向高校畢業生拋出橄欖枝,不少一線城市也乘勢出手,加入到人纔爭奪戰中。

  補設施環境短板

  增進人民福祉

  據統計,我國人均公共產品擁有水平、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僅為西歐三分之一,基礎設施的短板顯而易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補短板很大程度上要靠基礎設施建設,基建投資是投資的『穩定器』。要通過補短板保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持續增長的勢頭,從而帶動整體投資回穩。

  一些基礎設施『短板』正在改變。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和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軟硬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健全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編制3年滾動投資計劃,形成『開工建設一批、投產達標一批、儲備報批一批』的循環機制。各地把補防澇短板與建設海綿城市相結合,與修復生態結合,努力形成溝河湖泊、濕地與地下水道聯網貫通的格局。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近年來,環境治理力度明顯加大,環境狀況得到改善,但生態環境仍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今年以來,抓住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突出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污染源』治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生態環境部今年全面啟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等七大專項行動。

  補短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進人民福祉。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凡此種種,都是補短板的著力點所在,也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依托。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