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網絡社交,誠信為先
2018-07-31 15:56:17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微信好友發來消息,稱正在住院急需用錢;社交群裡都說某項目掙錢,投入之後就被對方拉黑……近年來,各種類型的網絡社交平臺不斷湧現,在滿足人們社交需求的同時,也帶來類似的網絡社交詐騙問題。『聊天有劇本、情節靠虛構』,以熟人關系為幌子的詐騙更加隱蔽、更易成功,也更需提防、更要監管。

  網絡社交平臺多建立在虛擬、開放的基礎上,除了現實中的熟人外,使用者很難了解其他虛擬ID的真實情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更重要的是,一些社交平臺不善監管、缺乏自律,給詐騙分子可乘之機。丟失了誠信的本色,必然問題百出,行之不遠。

  中華民族一直有崇尚誠信的優良傳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將守信視為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認為誠實是天道人倫的法則。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致亡國,商鞅『徙木立信』為後世所傳頌。誠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正因此,我們一直大力倡導和踐行誠信價值觀,高度重視誠信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進程。從『鄉土中國』變為『流動中國』,從『熟人社會』轉為『陌生人社會』,社會急劇轉型,人口大量流動,這一進程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交方式:社交工具更便捷,社交半徑在擴大,社交對象在增多,熟人社會的社交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在網絡社交平臺因為滿足人們的交際需求而快速發展之時,更需要注重相關風險,不要讓類似的詐騙行為,淡漠了人與人的信任,稀釋了整個社會的誠信風氣。

  誠信就像空氣,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須臾不可離。對個人如此,對社交平臺也是如此。構建以誠信為基礎的網絡社交平臺,應找回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荀子說:『人之生也,不能無群。』以『群』而不是『個體』為中心的社會觀念,深遠地影響中國社會的組織、運行與延續。在迅猛發展的社交新趨勢中,人們仍然希望在陌生人社區裡找到熟人社會的信任。所以,不妨在網絡社交平臺中引入『群』的理念。只有讓每個人都自覺守住規則底線、維護人際和諧,纔能構建既承載傳統文化精髓,又能滿足現代人社交渴望的、值得信賴的網絡社交平臺。

  誠信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讓誠信成為社會的底色,仍然任重而道遠。網絡社交平臺和使用者須擔負起責任,共同建設以誠信為基礎的社交平臺,讓人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與日俱增。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清網專項行動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