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食品行業成網絡謠言重災區 90%來自手機
2018-07-31 15:15:03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頂花帶刺的黃瓜和彎黃瓜不能吃,無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藥,蒙陰蜜桃噴防腐劑,紫菜都是塑料做的……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已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不僅給消費者造成恐慌,更容易對產業造成衝擊,有時候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

  食品安全成網謠重災區90%來自手機

  在足球世界杯開始前,網上就曾流傳關於小龍蝦的謠言,《小龍蝦的致命真相:你可能永遠不知道》、《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卻還被蒙在鼓裡》等文章先後在朋友圈刷屏。統計顯示,從6月10日到6月23日期間,關於小龍蝦的謠言就多達688篇。

  小龍蝦的謠言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已成網絡謠言的重災區,其中有90%來自微信和微博。作為『2018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食品闢謠論壇日前舉行,相關部委、食品行業協會和專家,旨在共同探討如何深入治理食品謠言,將謠言治理落到實處。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指出,在互聯網時代,謠言傳遞的速度特別快,呈幾何數量傳遞。在今年全國食品安全周期間發布的《2017年食品造謠治理報告》顯示,手機端的微信微博加起來有90%的食品謠言傳播量。

  高延敏強調,食品謠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說明當前的食品安全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仍存在差距,仍有努力提昇的空間。

  農產品安全近半是謠言只因信息不對稱

  作為食品的源頭,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輿情監測數據顯示,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負面報道中,近半是謠言和傳言。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應急處處長方曉華指出,『謠言的產生並得到廣泛傳播,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如果我們的信息公布不及時、不暢通,信息的交流不均衡,就容易引發謠言。』

  『在2017年,曾傳播過一個關於「避孕藥噴防腐劑」的謠言,最初來源是一個貨車司機在朋友圈中發了一段10秒視頻,把原本用於降溫而噴施的清水說成是防腐劑,導致當地蜜桃大量滯銷。最後,這位貨車司機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

  方曉華稱,2017年一家全球知名諮詢公司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達到93.83%。與這個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對信息的了解度只有50%左右。另外網絡空間的匿名化、低門檻、跨時空、去中心化的特性,也助長了網絡謠言傳播的『蝴蝶效應』。

  晉江紫菜行業損失近億都是謠言惹的禍

  關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具備三個特征:一是標簽化,謠言普遍帶有『致癌』、『有毒』、『激素』這樣的標簽,用誇張詞語吸引眼球。二是視覺化,『塑料大米』謠言只是把相關圖片移花接木,『避孕藥葡萄』謠言則是以小視頻呈現,越來越傾向於視覺化的表現手段,讓謠言看起來更『真實』。三是社交化,微信微博等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是目前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

  關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謠言,不僅給消費者造成恐慌,更容易對產業造成衝擊,有時候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方曉華介紹,2015年曾經傳出『毒草莓』謠言,致使當年全國多個地方的草莓滯銷。其中,北京昌平區的草莓日銷量下降82%,銷售價格下降一半多,2周時間損失2600餘萬元。2017年初,一段時長2分鍾的關於『塑料紫菜』的謠言,曾讓晉江紫菜行業損失近1億元。

  網絡謠言的治理難度大需要社會共治

  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表示,『關於乳制品的謠言也很多。現在食品謠言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數量多傳播速度快,治理難度更大了。』

  方曉華指出,為了讓公眾深入了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農業農村部從今年7月開始在全國組織開展『質量興農萬裡行』活動,普及科學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同時發布准確的權威信息,提振公眾消費信心。

  在中國食品闢謠論壇上,新華網產經中心總編輯段世文表示,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定期采訪並發布關於農產品方面的闢謠信息,例如,『打了激素的空心西紅柿』,『草莓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注膠螃蟹』等等,都曾被新華網在微信微博上發布過相關的闢謠信息。

  這些謠言千奇百怪,但是都會造成很大傷害。什麼葡萄皮上長刺可能會導致什麼疾病啊,無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藥啊,謠言一旦出來,就會對整個行業包括農產品從業人員造成巨大傷害。

  為推動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原食藥監總局、農業部、質檢總局、國家網信辦聯合新華網於2015年8月成立中國食品闢謠聯盟。截至2018年6月,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已舉辦12次專項落地活動,發布60餘條權威闢謠信息。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清網專項行動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