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吉村村民住在景區裡吃上『旅游飯』。
央視網消息 丹山碧水旁,一排排民族特色的院落靜靜佇立;人山花海間,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活潑靈動。
這是青海省黃南州尖紮縣黃河岸邊的一幅『水墨畫』,也是該縣『旅游+扶貧』的一個生動寫照。
『走出大山天地寬』。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尖紮縣將生存條件惡劣的淺腦山區的村民搬下山來集中安置,並依托搬入地地理資源的獨特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把美景變成『錢景』,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2016年以來,該縣提出『山上問題、山下解決』的思路,投入6941.43萬元,在昂拉鄉河東修建住房251套,集中易地搬遷生存條件惡劣的淺腦山區7個鄉鎮251戶946人,並命名為『德吉村』,極大改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
德吉,在藏語中是『幸福』的意思,這兩個字不僅說出了貧困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達了貧困群眾對黨和政府帶來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
『以前的家離這40公裡遠,有108個彎,都是山路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困難,早晨四五點去水源地打水,回到家就得十點多。』回憶起過去的生活,46歲的加太還唏噓不已。
3口人只有5畝山地的加太一家,靠天吃飯,以前年收入纔2000多元。住的3間土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在縣裡易地搬遷政策的幫助下,2017年搬進了德吉村80平方米的新房子,當上了草管員和村警,更重要的是有了一處『農家樂』。
這正是尖紮縣『文化旅游+精准扶貧+鄉村振興』的模式。
尖紮縣集原始森林,丹霞地貌,水利風景,宗教文化等自然、人文景觀於一身,而位於尖紮縣城8公裡遠的德吉村,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美景如畫,隨時有刷爆『朋友圈』的節奏。為了使貧困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德吉村依托這種獨特的優勢,走上了旅游脫貧的路子。
村裡相繼開發了水上游樂、露天沙灘、垂釣等娛樂項目,打造了百畝觀賞性花海和蔬菜、果品農事體驗園,修建了露天廣場、休閑棧道、小吃廣場等景觀設施,還培育了30戶『農家樂』。
村民久先和加太一樣,都是從自然條件惡劣的當順鄉香乾村搬來的。他在德吉村的『農家樂』,不僅能提供10位游客住宿,還能提供當地人喜愛的藏餐——達頓宴。旅游季節,每天淨收入四五百元。
住在景區裡,吃上『旅游飯』,德吉村村民們的精氣神一下提振起來,渾身充滿了打造新生活的乾勁兒。
除了德吉村這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尖紮縣還投資7401.37萬元,在尖紮灘鄉薩尕尼哈建了一個300套住房的安置點。這兩個安置點涉及7個鄉鎮及辦事處的易地搬遷戶551戶2108人,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461戶1777人。措周鄉石乃亥村莫合加社和當順鄉東果村整村搬遷兩個項目也已開建,並計劃年內實現入住,屆時將搬遷70戶24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戶101人。
像德吉村的模式一樣,尖紮縣按照『以產帶遷、以產促遷』的思路,依托遷入地地理優勢資源,建設了薩尕尼哈綜合農貿市場,開發水上樂園、垂釣、沙灘、農家樂、自駕游旅游營地,發展生態養殖、農畜產品銷售、活畜交易、糧油蔬菜供應等後繼產業項目,培育致富新增長點,帶動搬遷群眾增加收入。
除了易地搬遷、旅游扶貧,還有健康扶貧、教育扶助……在這些利好政策的加持下,2017年,尖紮縣10個貧困村『摘帽』,699戶貧困戶2666人退出。
滔滔不絕的黃河水,見證了兩岸的巨變,正撒著歡兒,載著這裡人們心底的幸福,一路奔騰流向遠方。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暴雨驟風天氣頻至 阿城區城管部門及時排險2021/08/30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