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長江日記 | 萬千『河長』拱衛一江清水
2018-07-30 16:27:0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出世界屋脊,繞峻嶺險灘,跨三峽平湖,匯遼闊大海——在中國版圖上,萬裡長江奔騰出一條氣勢恢宏的綠飄帶、金腰帶。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是沿江乾支流成千上萬的各級『河長』。

  但長江流域『河長們』的壓力巨大:根據權威公開數據,從2015年到今年上半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檢察機關批捕和起訴的破壞環境資源保護類犯罪,各佔同期全國檢察機關辦理此類案件總數的1/3和近一半。

  壓力背後是多年的粗放式發展。長江經濟帶的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承載著全國40%的人口和生產總值。各地多年的『招商引資大比拼』,導致化工圍江、廢水偷排,『長江病得不輕』。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央2016年提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新理念振聾發聵,令人振奮。』在重慶璧山區,兼任轄區總河長的區委書記吳道藩說,作為長江支流,璧南河一度成為臭水溝,可以用毛筆寫字,沒人願住在河邊。這幾年我們關了一批企業,抓了一批責任人,拒了一批新項目,又建起河濱濕地公園,入江口水質達到Ⅳ類以上,周邊馬上成了開發商爭搶的熱土。

  理念之變,會推動制度創新。從2016年12月,國家印發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到2017年總書記新年賀詞中首次提到『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再到河長制首次被納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治水大計已經成為國家行動。

  ↑7月29日,重慶市雲陽縣長江岸線俯矙。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記者沿江采訪發現,各級河長,大都由地方各級主要領導擔任,一把手擔任『總河長』。河長制的推行,真正實現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

  河道如同人的『血管』,如果上游污染,長江健康無從談起。『過去上游水質不達標,下游只能「默默承受」;現在上游治理不達標,就要為下游埋單。』作為滇池河段長,昆明市副市長吳濤說,每個月通報1次數據,在區縣交界處檢測污染物含量,上一段不達標,就要交『罰金』。

  『不僅要動票子,還要動帽子』,河段考核結果也跟黨政乾部的年度考核掛鉤,不達標不僅僅經濟處罰,政治上也處罰。在雲南和重慶,相關制度都有類似的政績約束條款。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根在岸上。治水千頭萬緒,河長怎麼乾?貴州遵義湄潭縣實行了『河長+警長』機制,形成了嚴厲打擊的綜合管控體系。

  作為雲南昭通市總河長,市委書記楊亞林給記者講了『兩個U盤』的故事。他的包裡一直裝著反映河流航拍照片及問題清單的兩個U盤,一個是上年的情況,另一個是今年的情況。

  『突出的問題和整治的要求都在裡面。』楊亞林說,全市每名河長人手一個U盤,通過U盤對照考核,讓舉措落地見效。

  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鳴說,和其他市領導一樣,他也擔任了河長。據介紹,重慶市提出『一河一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共設四級河長1.7萬名,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有了河長,『九龍治水』變為『一拳發力』,上下游的協作機制也逐步建立起來。《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首個建立跨省橫向生態補償的流域,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商定按比例拿出2億元,用於赤水河流域的生態治理。

  ↑7月30日,重慶市巫山縣九碼頭附近江面,環衛工人正在清理江面漂浮垃圾。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盡管河長制加強了治理能力,但記者也發現,由於各級『河長』大多由各地『一把手』兼任,如何防止『考核走形式、落實裝樣子、制度陷空轉』,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

  『上下游的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也是個短板。』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表示,長江生態補償機制,有些地方已實行,但更多地方的還在數據檢測、政策研究層面。他呼吁盡快制訂長江保護法,真正讓河長們『有法可依』,承擔起母親河的守護重任。(記者宋振遠向家瑩重慶報道)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