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下半年中國經濟怎麼乾?國務院用這六個詞定調
2018-07-26 14:19:51 來源: 中新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6日電(謝藝觀 程春雨) GDP增長6.8%,中國已經交出了亮麗的上半年經濟成績單。中國經濟要繼續穩中向好發展,接下來該怎麼乾?7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財政金融政策和確定圍繞補短板、增後勁、惠民生推動有效投資的措施。

  一個『協同發力』

  ——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

  會議部署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出,『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會議通報中的一個『更好』和兩個『更有』,明確了要求。

  近期,國內網絡上出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上誰更好發揮了作用』的爭論。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向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表示,中國現階段的結構性問題不是單一部門的單一政策就能解決的,需要政策合力作用來緩解信用風險和信用違約的相互強化。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告訴記者,『國際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昇級,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為了對衝這種不確定性,需要在財政貨幣政策方面做一些微調。』

  一個『更加積極』

  ——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對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官方此前定的基調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此次國務院會議要求,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趙錫軍說,『上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加上去杠杆取得的一些成績,讓財政政策的使用有了更多的空間。』

  積極財政政策如何更加積極?官方要求:

  ——確保全年減輕市場主體稅費負擔1.1萬億元;

  ——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擴大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全年可減稅650億元。

  ——對已確定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的1130億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

  ——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潘向東表示,結構性減稅是今年財政政策的重點,此次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適用主體擴大至所有企業,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顯示了我國要加強核心技術領域攻關的決心。

  一個『松緊適度』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對於貨幣政策,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會議要求:

  ——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

  ——通過實施臺賬管理等,建立責任制,把支小再貸款、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免征增值稅等政策抓緊落實到位。

  ——引導金融機構將降准資金用於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

  ——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豁免發行人連續盈利要求。

  『經濟方面出現的波動、衝擊和不確定性,使得貨幣政策需要更加靈活,而不是維持中性。』趙錫軍說。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告訴記者,過去貨幣政策偏謹慎,現在實行松緊有度的貨幣政策,這是結合實際情況作出的決策,有利於保證中國經濟在結構變革中穩定發展。

6月29日,山西太原一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兩個『到位』

  ——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在定向調控安排上,會議通報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措施著墨頗多。

  如,『把支小再貸款、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免征增值稅等政策抓緊落實到位』、『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等等。

  『這對小微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消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向記者表示,『融資政策能夠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

  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同時,官方明確要,堅決出清『僵屍企業』,減少無效資金佔用。

  潘向東解釋,這意味著出清『僵屍企業』決心不變,會通過政策調整避免一些『優良資產』和『有毒資產』一起被錯殺。目前,去杠杆階段性完成後,也需要一些主體加杠杆來實現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

7月1日,江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結束粵西三市不通高鐵的歷史。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三個『推動』

  ——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

  『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是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另一重頭內容,會議通報中『推動』一詞的三次出現均與投資密切相關。

  如,『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中提出,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潘向東表示,上半年投資增速有所回落,會議要求地方專項債在基建項目上早見成效,其投入比例必然不低,土儲專項債、收費公路專項債、棚改專項債等有望加快發行,彌補基建融資缺口。

  為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會議還提出,『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一批以民間投資為主、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加快已簽約外資項目落地』、『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等等要求。

  『一些在建項目因為防風險、要整改,但如果停下來的話,對經濟來講,損失很大。』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體制政策室主任吳亞平看來,『還有很多在建項目,本身需要合理融資,去繼續蓋起來。』

  吳亞平說,銀行在融資平臺上花了很多錢,融資平臺構成了政府的隱形債務,防風險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像上半年那樣,銀行只收不貸,融資平臺也受不了,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償還所有債務。

  那麼,這是否會與去杠杆背道而馳?趙錫軍告訴記者,『關鍵是要精准地去杠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把建設項目落實好。這樣既控制好了債務過高的風險,又把杠杆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資料圖:人民幣。中新網記者 李金磊 攝

  一個『堅持』

  ——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等官方通報表述在一些研究機構看來釋放了強烈的『寬松』信號。

  在吳亞平看來,這並不是政策轉向,而是要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經濟政策做好。

  官方明確,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吳亞平說,今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一是要防風險,二是外部環境貿易戰帶來挑戰。但是,總體來講宏觀經濟的基本面還可以,沒有必要強刺激。

  趙錫軍也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總基調並沒變化,去杠杆等任務也要求宏觀經濟政策保持一定的定力。現在市場不搞『一刀切』,正是根據形勢變化預調微調、定向調控的具體體現。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