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征程步蹄疾,魚水情深譜新篇。浙江雙擁工作之所以春色滿園,得益於民間擁軍組織百花齊放。遍及錢塘江兩岸的民間擁軍組織和擁軍個人如繁星點點鑲嵌夜空,扮靚了吳越大地的擁軍圖景。他們如何支持前方將士投身強軍事業?《解放軍報》記者走訪之江兩岸進行了調查。

臨近八一建軍節,浙江省多地民間擁軍組織積極開展擁軍活動。圖為慰問駐訓部隊官兵。邱瑞清攝
繁星點點映錢塘
——對浙江省民間擁軍組織服務部隊和軍人軍屬的調查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羅正然通訊員劉小翔
6月下旬,浙江省浦江縣愛國擁軍促進會召開會議,研究探討新形勢下,民間擁軍組織如何發動更多社會人士加入擁軍隊伍,為當地軍人家庭提供優質服務、更好地助力駐軍部隊戰斗力建設等事宜。
強軍征程步蹄疾,魚水情深譜新篇。浙江雙擁工作之所以春色滿園,得益於民間擁軍組織百花齊放。遍及錢塘江兩岸的民間擁軍組織和擁軍個人如繁星點點鑲嵌夜空,扮靚了吳越大地的擁軍圖景。
他們如何支持前方將士投身強軍事業?記者走訪之江兩岸進行了調查。
雖不能櫛風沐雨守邊關,但願為戍邊人分擔懮愁——
他們好似軍屬的解難應急隊
『一支竹篙耶,難渡汪洋海;眾人劃槳喲,開動大帆船……』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正是浙江民間擁軍組織為軍屬排懮解難的生動寫照。
軍嫂梁女士平日要打理水果店生意,還要照顧年邁的公公婆婆,一旦老人身體有恙需求醫問診時便會感到分身乏術。每當她遇到煩心事,全國擁軍模范錢立玲都會主動帶領『擁軍姐妹團』的姐妹前來搭把手,或幫她看店,或幫她照顧老人,讓梁女士和家人備感溫暖。
從一名供銷社普通女職工到擁軍典型,錢立玲的身份轉變緣於10多年前熱播的《世紀初年走邊關》紀錄片。紀錄片中高原官兵爬冰臥雪、站崗巡邏的幕幕場景,讓錢立玲心弦顫動,酷愛攝影的她也想用鏡頭記錄這樣的感人場景。
那次說走就走的進藏拍攝,讓她對軍人心生敬仰,也結識了多名在高原軍營裡服役的德清籍官兵。長年堅守在缺氧的雪域高原,還要承受兩地分居之苦、不能孝親之愧,錢立玲被他們捨小家衛大家的報國熱情深深打動。
雖不能櫛風沐雨守邊關,但可以為戍邊人分擔懮愁。從那以後,她決心成為身邊軍屬的貼心人,見軍屬情緒低落時加油鼓勁、家庭變故時噓寒問暖、生活困難時解囊相助。後來,她還發動身邊姐妹組建30多人的『擁軍姐妹團』,給軍屬解難服務的內容也擴展到農忙助勞、糾紛調解、法律援助、孝親敬老等多方面。
為軍屬解難幫困的工作涉及一人一事,必須下繡花功夫做大量細致的工作。作為軍屬『娘家』的民政部門,人少事多,想提供及時周到的服務有時難免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民間擁軍組織廣泛分布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各類群體,感知軍屬冷暖的末端觸角更靈敏、幫扶內容更豐富、服務水平更精細。記者在調研中了解,目前,浙江省絕大多數地區都有這樣的民間擁軍組織,在軍屬需要幫助時,他們像及時雨一般第一時間伸出溫暖援手。
慈溪市有一支擁軍志願者隊伍,他們與義務兵父母組成結對子女,只要老人有呼喚,子女們便二話不說馬上趕到。2016年8月,古塘街道一名戰士的父親葉仁祿發生交通事故,結對子女、石橋村民兵連長葉建寧不僅幫忙聯系醫生做手術,還通過法律渠道幫其獲得賠償。湖州市民政局領導形象地說:他們好似軍屬的『解難應急隊』。
讓士兵沐浴著『第二故鄉』的溫暖建功立業、茁壯成長——
他們猶如士兵的編外指導員
因為給士兵慈母般的憐愛、兄長般的鼓勵、恩師般的教誨,讓士兵沐浴著『第二故鄉』的溫暖在軍營建功立業、茁壯成長,戰士們親切地稱這些民間擁軍組織和擁軍人士為『編外指導員』。杭州市清波街道的『擁軍媽媽』餘滌萍,就是其中一位。
眼下,杭州迎來旅游旺季,各個旅游景點人流如織。浙江省軍區直屬隊退伍戰士李力卻無心周邊風景,下火車後直奔餘滌萍家,他是專程來看望這位『擁軍媽媽』的。
李力與餘媽媽的情緣,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省軍區直屬隊官兵訓練執勤『夏天頂著烈日訓練曬脫皮,冬天挺立寒風站崗凍開裂』。一牆之隔的清波街道的阿姨們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她們自發購買水果飲料送到訓練場,將手套圍巾送到執勤哨位,就這麼一來二去,軍民情誼快速昇華,阿姨變成了『兵媽媽』,士兵變成了『兵兒子』。
一次,李力在體能考核比武中,不慎傷到筋骨,住院治療一周。餘滌萍得知後,帶著熬好的骨頭湯到醫院探望,在他出院後,還隔三差五地打電話問問康復情況。如今,李力雖然退伍3年,仍會定期給餘阿姨打電話嘮家常,這次就是抽出時間不遠千裡登門探望的。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清波街道的『擁軍媽媽』深諳此理,更加積極主動地在官兵訓練苦累時鼓鼓勁、取得榮譽時點點贊、生病治療時問問暖。
這腔真情摯愛,化作官兵紮根軍營建功立業的動力。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乾事吳海雲對此觀察多年,他發現,凡有民間擁軍組織結對的單位,官兵練兵備戰的熱情要高一些,士兵留隊選取士官的願望也要強烈一些。一些基層帶兵人風趣地稱,一個單位有了兩名指導員,官兵的精氣神自然不一般。
記者從省雙擁辦了解到,如今,這樣的『編外指導員』已遍及駐浙部隊座座營院:長興縣的周松蘭奶奶,連續幾十年給駐訓官兵縫補衣物,帶領兒孫加入擁軍隊伍;溫州市的國企退休乾部羅小雙的兒子管志彥原是一名武警消防戰士,在2005年一次滅火行動中英勇犧牲,她化悲痛為力量,將深沈博大的母愛傾注到消防部隊。每到節假日,羅媽媽必到區裡的消防中隊走走,和戰士們拉拉家常,問問生活上有沒有困難,叮囑訓練執勤注意安全。她還多次為官兵送去電腦、洗衣機等學習生活用品。官兵都誇贊說,見到羅媽媽,心裡暖洋洋。
沒有穩固的國防,哪有安寧的廠房——
他們堪稱強軍興軍的助推者
又是一年征兵季,征兵工作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展開。出人意料的是,浙江省湖州市一家公司召開董事會,專門通過了一項征兵動員的提案。
『對符合服兵役條件的員工不論身處公司何職,都鼓勵報名參軍;對參軍入伍的員工一次性獎勵1萬元,服役期間保留公司職位和福利待遇;凡在部隊立功受獎的,退伍回單位工作工資上調一級……』
在湖州,這家公司董事長寧建人父子接力擁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原公司董事長把公司交給兒子寧建人掌管時,除了教他生意經之外,還語重心長地告誡他,父子倆都沒有從軍經歷,這不能不說是人生遺憾,雖然當不了前方戰場的主攻手,但還可以當好後方強軍興軍的助推者。
寧建人從父親手裡接過企業的擔子,也接過擁軍接力棒,把助力強軍事業作為企業建設的重要部分。為了激發員工參軍報國熱情,寧建人充分了解員工需求後,通過邀請部隊領導宣講國防形勢、組織員工到軍營參觀等辦法,讓員工切實了解國防、支持國防。此外,企業還注重吸納退伍軍人到企業就業,成立之初,便一次性招收80多名退伍軍人,之後形成每年至少招錄5名的標准。公司創建30多年來,已先後向部隊輸送了96名員工,招收退伍軍人260多人。
都說商人『無利不起早』,可在支持強軍事業上,這些企業家一次次把『利』字拋之腦後。談及此,寧建人言辭懇切道:『其實民間擁軍人士算盤珠子撥得吧嗒響,大家都會算大賬,沒有國家安寧,哪來企業發展;沒有企業發展,哪來自己腰包鼓脹。』記者與多名企業擁軍協會的老板座談,他們表示,只要國防建設有需要,企業就該支持。
前些年,駐湖州某部營院門口的戰備通道昇級改造,部分住戶的房屋拆遷成為工程建設的首道難題。得知這件事後,當地擁軍促進會主動配合當地政府部門登門做工作,確保拆遷工作的順利推進。在修築道路時,有多名企業家運送來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為部隊戰備建設添磚加瓦。
近些年來,浙江多地企業家聯手開展民企進軍營活動。他們與基層部隊共建結對,發揮民營企業在信息、技術、市場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支援、就業支持等擁軍服務,激發官兵和軍屬的報國熱情。湖州市民間擁軍組織還設立志國擁軍獎、益民報國獎、飛穎好軍嫂獎等7個民間愛國擁軍獎項。截至目前,已有1700多名立功官兵和軍屬享受到這樣的榮光和尊崇。
讓愛軍擁軍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
-哲金浦李文超
隨著八一建軍節的臨近,各地正火熱開展擁軍優屬活動,主動為駐軍部隊官兵和廣大軍屬、退役軍人提供服務,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既表達對他們的關懷,又在社會上營造了尊崇軍人的良好氛圍。但是,也有個別地方平時對擁軍優屬工作不管不問,只等到八一或者春節期間纔想到去做;還有的單位和個人認為擁軍優屬是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事,與己無關。
軍人不生產谷物,但生產安全。戰爭年代,軍人奮不顧身浴血奮戰,換來國家獨立人民自由;和平時期,軍人枕戈待旦練兵備戰,換來生活安寧國家發展。可以說,尊崇給自己帶來安寧幸福的軍人,是一個普通民眾應有的價值認同和行動自覺。
『最後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後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後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送他到戰場。』歷數崢嶸歲月,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史,就是一部軍民情誼的昇華遞進史。十送紅軍、紅嫂情深、淮海支前……人民群眾的自發擁軍構築起我軍的堅強後盾,從戰火紛飛到白鴿輕舞,在歲月變遷中軍民書寫著『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魚水深情壯麗篇章。
當今,世界格局不斷變化,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不斷,不少人感慨: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然而,承平日久,一些人國防意識慢慢淡化,對軍人作出的貢獻視而不見,有的不願履行參軍報國的神聖義務,有的對革命英烈失去了應有的崇敬之心反而調侃詆毀,有的認為軍人優先是搞特權,等等。
『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需要一種整體氛圍,要靠每一位社會成員共同營造。多年來,民間力量和廣大群眾一直是擁軍隊伍的一支生力軍,他們滿懷對國防和軍隊的真摯情感,以不同形式愛軍擁軍,構築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的和諧局面。我們相信,隨著全民國防意識深化,全社會愛軍擁軍的局面必將春色滿園。各級雙擁部門要不斷濃厚擁軍氛圍,廣泛開展擁軍活動,構建起支橕前方將士投身強軍事業的後方長城。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當一個民族將愛軍的情感轉化成擁軍的自覺行動,人民軍隊前進的腳步必將愈發鏗鏘有力。
舟山市擁軍車隊優待海島官兵
-湯格平解放軍報特約記者羅正然
新鮮!以前只聽說軍人乘公交車免費,還沒聽過坐出租車也能免費——駐浙江省舟山某部戰士譚文就遇到這樣一件新鮮事。
7月15日,他和兩名戰友乘坐出租車進城購物,到達目的地准備付車費時,沒想到司機樂呵呵地直擺手:『我們是擁軍車隊,對現役軍人免費。』
開出租賺錢不易,咋還想起給軍人免費?每當有人問起緣由,這項活動的發起者、出租車司機吳發喜總會神情嚴肅地說:『解放軍曾救俺爹一命,我要一生銘記這份情。』
吳發喜的父親患有糖尿病。一次,父親去離家300多公裡的外地買樹苗時突然暈倒,幸好被路過的3名軍人相救纔轉危為安。打那時起,父親總是叮囑他:『兒啊,我的命是子弟兵救的,以後你不管走到哪裡,無論做什麼,都要感恩子弟兵!』
吳發喜把父親的話牢牢銘記在心裡。2009年,吳發喜離開老家闖蕩打拼,來到舟山開起了出租車。拉著軍人乘客時,他常減免車費。對進城路線不熟悉的軍人,他還會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告訴他們有需要用車的時候可以隨時聯系。
開展擁軍活動,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去年1月,在吳發喜的倡議下,一支由20輛出租車組成的愛心擁軍車隊正式組建。他們在車輛醒目位置擺上『擁軍車』標示牌,並約定:凡軍人乘坐,免起步價,超過起步價則給予車費減半的優惠。每逢春節、八一、國慶等節假日,擁軍車隊還特意分布到各營區周圍服務官兵,所有軍人乘車費用全免。
擁軍車隊的義舉得到部隊官兵的回饋,許多官兵夏天乘坐擁軍車隊的車,都會給司機捎上水果飲料,冬天還會送上圍巾、毛絨手套等物品。一項全新的擁軍行動,讓一座城市充滿溫暖,也激發海島官兵戍邊熱情。
仙居縣榮軍幫扶中心情暖兵心
-李健南解放軍報特約記者羅正然
『俊兒,昨天縣裡的榮軍幫扶中心派人把楊梅都摘好了,家裡的事你不用擔心。』前不久,浙江省仙居縣雙廟鄉解放村村民李明堂,給在某部服役的兒子李俊打電話,勉勵他在軍營刻苦訓練。
李明堂家裡以種楊梅為生,恰逢今年楊梅大獲豐收,身在軍營的兒子李俊卻無法回家幫助年歲已大的父母采摘成熟楊梅,讓他很牽掛。
在與父親拉家常時,李俊得知家鄉有一個叫榮軍幫扶中心的民間擁軍組織,專門解決軍人的後顧之懮,纔讓他一直懸著的心徹底放下來,心無旁騖地投身訓練之中。
仙居縣向來有崇軍尚武的光榮傳統,榮軍幫扶中心這個民間擁軍組織就是2010年,縣裡的熱心企業家針對部隊現役官兵家庭困難突出,退伍老兵就業和創業難的情況自發建立的。8年來,他們用實際行動擁軍優屬,贏得地方黨委政府、軍屬和官兵的稱贊。
為促進退伍士兵就業,榮軍幫扶中心與相關民營企業簽訂供需協議,每年舉辦退役士兵就業招聘會,優先給退伍士兵提供崗位。著眼解決退伍士兵創業啟動資金短缺的『瓶頸』,他們還開展『揚帆計劃』,采用『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愛心傳遞』運作模式,對每個退伍士兵入選項目提供無息啟動資金。
近年來,榮軍幫扶中心先後為退伍士兵發放救助金200餘萬元,為658名貧困退伍人員提供免費培訓,幫助許多退伍戰士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236名退伍戰士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
此外,幫扶中心還積極幫助軍人軍屬及老兵維權。僅今年上半年,榮軍幫扶中心通過參與調解積極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化解糾紛30多起,調解成功率達90%以上。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暴雨驟風天氣頻至 阿城區城管部門及時排險2021/08/30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