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大江奔騰——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赤水:守好兩個底線 全國首批脫貧
2018-07-25 20:25:39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磅礡震撼的赤水大瀑布(孔華/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孔華 何川)80多年前紅軍四渡赤水的傳奇精神今天仍在赤水河畔上演:2017年10月,國際級貧困縣赤水市(縣級市)成為全國第一批,貴州第一個全市脫貧的地方。從貧困到小康,自然稟賦並不發達的赤水之所以上演經濟奇跡,源於守好了發展和生態兩個底線。

  暑期的赤水更『火熱』

  縣縣通高速後,給貴州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流。(孔華/攝)

  進入暑期,赤水『熱』了,難擋全國各地的游客。

  『從全省各縣陸續通高速以來,我們公司的年收入開始倍增。』赤水市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楊月平介紹,2013年,公司收入1000多萬元,2014年達7000萬元,到了2017年底,這個數字已經增長為4億元。

  以貴陽為例,原本到赤水要12個小時左右,遵義到赤水的高速通車後,路程縮短為4個小時;原本成都到赤水需要6個小時,成都-自貢-赤水高速通車後,路程縮短為3個小時。而貴陽、遵義和四川、重慶的游客佔赤水游客總數的80%以上。

  截至2017年底,貴州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5833公裡,通車總裡程列全國第九,綜合密度列第三位。

  路網的聯通助推了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

  2017年,赤水市接待游客1634.09萬人次,同比增長36.08%,旅游綜合收入185.17億元,同比增長36.77%,接待省外游客1307.27萬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8600人次。2018年1-6月,全市接待游客930.9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93.46億元。

  現在的赤水很『小康』

  石斛成為赤水百姓脫貧致富的『仙草』。(孔華/攝)

  家住赤水市復興鎮轉石奇觀景區的帥必祥見證了小鄉村從僻靜到熱鬧的這十年。

  『以前,在家種田或者出門打工,掙的錢只夠吃飽肚子。』66歲的帥必祥做過村書記,卸任後,他跟老伴僱了6個幫手開農家樂。

  『我是2011年開的農家樂,那時,村裡只有四五家農家樂,一年有十來萬收入,現在村裡有120多家農家樂了,一年能掙二十多萬。』帥必祥算起致富賬,除了農家樂,家裡還有五六畝石斛流轉給公司經營,每年還有分紅。去年,帥必祥又跟朋友投資200多萬元,合伙開了第二個農家樂。

  『我們這裡,沒有平整的土地,你看到的就是石頭、河谷、山脈,但是上帝為我們關上了一扇門,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復興鎮黨委書記王大纔介紹,當地一種長在石頭上被譽為『仙草』的石斛,價值很高,在政府引導下,村民開始大規模種植,如今,轉石奇觀景區一帶種了3000多畝。近年來,石斛市場效益好,金釵石斛鮮條一斤40塊錢左右,乾花一斤要賣4000--6000元不等。

  被譽為『石頭上的傳奇』的石斛讓復興鎮農民徹底擺脫貧困,走上了富裕。

  復興鎮是近年來赤水脫貧攻堅的真實寫照。

  發展和生態在赤水相融

  藍天白雲、山山水水,赤水處處有美景。(孔華/攝)

  『赤水,森林覆蓋率達82.85%,空氣質量常年優於國家二級標准,地表水質量優於國家三類標准,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生態環境指數穩居貴州第一,先後獲得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國家生態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等多個稱號。』赤水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十年來,為保護這方綠水青山,赤水下了很大力氣:造林綠化70多萬畝,每年減少森林采伐6萬畝;實施土地整治項目80個4200公頃,新增耕地620公頃;執行赤水河永久禁漁制度、建成赤水河增殖放流站等生態保護設施,投放魚苗200萬尾以上;治理水土流失931平方公裡,治理度達94.8%,每年排入長江的泥沙量減少近400萬噸,為長江上游築起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

  在嚴抓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赤水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帶動百姓脫貧致富。

  『赤水市大力實施農業「十百千」工程(10萬畝金釵石斛、100萬畝商品竹林、1000萬羽烏骨雞)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三年來,石斛種植規模已達9.1萬畝,帶動4050戶貧困戶12604人脫貧;竹林面積達132.8萬畝左右,給每家增收七八千元;2017年烏骨雞出欄量達750萬只,烏骨雞養殖帶動4570戶14000多人脫貧。』赤水市農牧局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胡生朝介紹,在赤水,家家都有產業,戶戶都有門道,產業全覆蓋。

  赤水,曾經一度是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369戶28000人,貧困發生率為14.6%。通過三年的脫貧攻堅,2017年,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8萬元和1.1萬元,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7.8%。同年10月,國家貧困縣赤水市,成為黨的十九大後,全國第一批、貴州省第一個率先脫貧縣。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