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南科技界人士對此訪推動兩國合作滿懷期待和信心—— 一起用科技力量探索新知
2018-07-24 11:14:4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人民日報赴南非特派記者 管克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為慶祝中南建交20周年,中國和南非將舉辦『中南科技創新合作成果圖片展』。圖為圖片展展廳。本報記者管克江攝

  中國物理學家在為非洲學生上課。資料圖片

  南非金山大學采礦研究所主任凱沃德教授(左一)在中國礦區進行科研考察。資料圖片

  由平方公裡陣列中的MeerKAT望遠鏡捕捉到的銀河系中心最清晰圖像。資料圖片

  平方公裡陣列是人類史上建造的最大規模射電望遠鏡。圖為平方公裡陣列中的MeerKAT望遠鏡。人民視覺

  7月23日,位於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的南非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的國際會議中心裡,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忙碌地布置展覽。從探究幾百萬年前的人類歷史,到追尋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起源,從探測地底礦物的分布,到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100餘幅大圖片分別展示了南非科技創新成就、中國科技創新成就和中南科技創新合作成果。

  為慶祝中南建交20周年,『中南科技創新合作成果圖片展』和『中南科學家高級別對話會』兩場重大科技創新主題活動即將舉行。雙方科技界人士紛紛對本報記者表示,期待並相信習近平主席對南非的訪問將推動雙方科技合作邁上新臺階,讓科技創新為中南共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讓中非互利合作與南南合作展現新風貌。

  『我們應當更多地共享知識』

  在南非北開普省的曠野中,一座座無線電接收器排列整齊,搜尋著來自遙遠太空的信息。這裡便是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項目所在地。

  作為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SKA旨在建造世界最大、最靈敏的望遠鏡,其接收面積將達到1平方公裡。中國『天眼』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SKA則是借助數以千計較小的碟形天線組合而成。SKA由中國、南非等11個國家組成的國際聯盟聯合建造,站點分別設在南非和澳大利亞。

  『在SKA項目上,中國出色的制造和技術能力為科學家們提供支橕,為項目快速推進起到了重要作用。』南非科技部總司長姆吉瓦拉對本報記者表示。

  按計劃,SKA一期工程由197面天線組成陣列,南非已經制造了64面,其餘天線將由國際科學家聯合設計制造。今年2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出廠了首臺天線樣機。這些望遠鏡初試鋒芒,近期觀察到一顆磁星的罕見爆發。

  『未來我們應當更多地共享知識。』南非國家研究基金會公共關系部主任羅倫佐·雷納德說,『南非和中國都期望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我們需要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強交流溝通,SKA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大科學項目。』

  『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

  這些天,南非金山大學的羅納德·克拉克教授比往常忙碌了許多,因為迄今最完整的一具古人類骨架——360萬年前的『小腳』即將同中南嘉賓見面。『小腳』比埃塞俄比亞著名的古人類骨骼『露西』早50萬年,有力證明了南方古猿已經具備了人類基本特征。

  克拉克教授表示,非常期待習近平主席來訪,希望能有機會向習近平主席介紹『小腳』的發現,『科研領域的交流,也是文明互鑒的生動方式』。

  對於科研合作的意義,金山大學采礦研究所主任弗裡德裡克·凱沃德教授深有感觸。『從人類和科學發展的進程看,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科學研究已經如此深入,必須依靠合作纔能推動科學探索不斷向前。』他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今的重大發現往往並不在某一個科學領域之內,而是跨領域的,這也是南非和中國開展科研合作的意義所在。

  正是在凱沃德推動下,中國礦業大學同金山大學啟動共建礦山空間地理信息聯合實驗室。預計今年下半年,南部非洲首個北斗衛星導航基站將落戶金山大學,該基站不但可以用於合作開發數字采礦技術,還能提供准確的導航、定位和時間服務。

  金山大學高能物理學家布魯斯·梅拉多認為,科研合作需要多邊雙邊同步進行。南非和中國有很多科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開展著合作。類似的大項目涉及眾多科學家和眾多科學領域,對一個國家的科技整體實力提昇,特別是科研人員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

  梅拉多說,期待這次習近平主席來訪促進南中科技合作更進一步,『我願意為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大項目作更多貢獻』。

  『中南科研合作具有示范引領意義』

  近年來,中南科技合作多點開花,不斷結出碩果。在交通領域,南非橡膠瀝青綠色環保再利用的材料和技術,成功應用於2008年建成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南線高速路面中,至今使用情況良好;同濟大學等單位應用南非移動式道路路面加速加載測試模擬車,完成了港珠澳大橋等重點公路路面測試超過1億次。

  中南合作選育的抗病新品種,對中國桉樹人工林病害控制效果明顯。目前中國林科院桉樹中心與比勒陀利亞大學林業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正開展密切合作。據林科院研究員陳帥飛介紹,合作以來雙方聯合發表54篇國際重要科技期刊論文,培養博士後3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2人。比勒陀利亞大學邁克爾·溫菲爾德教授因其在森林健康領域對華合作的突出貢獻,於2017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多年來,已有5位南非專家獲此殊榮。

  中國新技術在南非也得到廣泛應用。在中南政府間科技合作聯委會框架下,中南科技部支持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在南非建立地面數據接收與處理系統。該系統自2015年投入運行,服務南非等13個國家,在洪水監測、土地利用等方面應用廣泛。

  中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表示,科技創新領域合作正成為中南互利合作新的亮點和增長點,對帶動中南互利合作轉型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南科研合作具有示范引領意義』。

  (本報約翰內斯堡7月23日電)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習近平訪問中東非洲五國並出席金磚領導人會晤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