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尹玉:鑄造國之重器,讓中國雷達穩站世界第一梯隊
2018-07-24 10:48:52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雷達結構設計師尹玉認真調試設備。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黃安琪攝

  從喜馬拉雅山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海拔5374米),到南沙群島的大型監視雷達,國之重器『三軍之眼』布下天羅地網,默默守護著祖國每一寸土地的安全穩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國防科技工作者的攻堅克難和艱辛付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以下簡稱38所)雷達結構設計師尹玉就是其中的一員。

  『設計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乾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築夢中國之盾,守護祖國大地的安寧祥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國防科技工作者,尹玉將以引領國家實體空間安全的智慧感知為己任,在主動攻克難題中不斷創新,為打造新時代大國重器而奮斗著。

  夢想苦練內功開啟全新征程

  尹玉生於1994年,2016年碩士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專業,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多重就業選擇的他,毅然決然回到家鄉安徽走進38所。

  『我本科、研究生期間學的都是和飛機、導彈設計制造相關的專業,現在從事的工作卻是雷達設計,而雷達的一部分功能是用來探測這些目標的。』說起自己的職業選擇,尹玉直言有點戲劇性。

  尹玉(左)和同事討論圖紙。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黃安琪攝

  尹玉是個喜歡不斷挑戰自我的人,憑著對雷達設計的一腔熱愛,初出茅廬的他鉚足了乾勁,在全新領域開始了科技研究之路。剛開始工作那段時期,他會從圖書館、同事那裡借來大量雷達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利用業餘時間研讀,並積極向他人請教。

  尹玉的刻苦努力,領導都看在眼裡,認為他是個好苗子,便有意識地多給他項目、壓擔子。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他從最『簡單』的芯片布局和板卡插件設計開始,到現在已經熟練掌握模塊至系統整機的研發設計,並先後承擔了重點型號和課題研制任務20餘項。

  『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就去了6次新疆,進行產品測試調試,做一些實驗。』2016年8月,某新型雷達作為我軍下一代主戰裝備預研項目『亮劍』新疆某戈壁灘執行檢飛試驗任務,尹玉主動請纓,放棄原本規劃好的高溫假,遠赴大漠戈壁磨練自己。

  清晨,天剛蒙蒙亮,尹玉一行就從駐地驅車前往大漠深處的雷達陣地。一到中午,驕陽似火,酷暑難耐,即便是做過一些簡單的防曬,幾周下來他的胳膊和脖子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曬傷。

  『我們午飯一般吃盒飯和泡面充飢,每次一陣風吹過,米飯裡會飄進好多沙子。』尹玉苦笑說,大漠戈壁中的空氣中有很多沙塵,在外面待一會再回屋裡洗臉,能洗掉一層『泥』。

  在新疆工作雖然十分忙碌、艱苦,但是尹玉也會忙裡偷閑,日落時分靜靜感受絲絲微風的溫柔,欣賞浩瀚大漠的廣袤無垠,對話深藍夜空中眨著眼睛的點點繁星……新疆對他而言,是苦的,更是美的。

  作為國防科技工作者,連續幾個月連軸轉駐紮在偏遠山區是家常便飯,『去年9月份的一次出差,我先去了趟海南,緊接著飛去了東北,之後又直接去了新疆喀什,這三個地方連起來差不多能畫出中國境內最大的三角形。』尹玉笑著說,這次前前後後大約一個月時間的出差任務讓他印象深刻。

  使命創新進取托舉雷達強國夢

  1988年以前,38所還坐落於貴州山區,在那裡,老一輩雷達科技工作者兢兢業業刻苦鑽研近20年,終於自主研制出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填補了中國雷達史上的一個空白。

  如今,在38所新區門口的廣場上,一個巨大的雷達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這座取名為『使命』的雕塑正是以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為原型創作的,象征著38所以國家使命為己任,與時代同行的創新、開拓、進取精神,也激勵著包括尹玉在內的一代代38所雷達科技工作者繼往開來續寫使命擔當,為使中國雷達穩站世界第一梯隊奮力前進。

  尹玉與38所『使命』雕塑。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黃安琪攝

  2018年6月,38所自主研制的空警-500預警機雷達成功入選2018年度『世界十大明星雷達』,這是利用先進的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構建新一代預警機偉大設想的成功實踐,實現了『小平臺、大預警、高性能、新一代』的目標。而這一偉大成功的背後是一群年輕的設計團隊,24歲的尹玉就是其中的一員。

  『型號攻堅的關鍵階段是一個不斷建模、迭代、改進的優化過程,一直到定型投產,我們不停地奔波在設計室、實驗室、試驗陣地現場和工廠一線,還需要不斷地協調設計生產的各個環節……』回憶起空警-500預警機雷達的研制,尹玉坦言並不輕松,他幾乎每天都要設計十幾份圖紙,經常加班到凌晨纔下班回家,而這一堅持就是三個多月。

  在38所,80後、90後青年人已然是奮斗在科研生產一線的骨乾,90後常被冠以的『個性』『張狂』等標簽並沒有在尹玉等科技工作者的身上得以體現,他說:『我身邊的90後同事工作起來都非常認真負責,大家都在積極思考鑽研國內外先進技術,致力於電子信息產品的創新設計工作,為下一代雷達的研發提供核心技術儲備。』

  『實現強國目標,就要一代接著一代苦乾實乾。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前沿應當信念堅定、能成事、敢擔當,要忍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尹玉說,要想真正紮根軍工行業,就要有極高的奉獻精神、責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位38所軍工人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著『使命』的深切含義,為鑄造國之重器貢獻著青春力量。(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群)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