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網都勻7月22日消息(記者張佳琪)『很知足了!』這是都勻市墨衝鎮易地搬遷戶羅在清對記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今年初,羅在清一家從黃棚村沙牙田寨搬到了都勻市金恆星移民安置點。『真沒想到搬家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有了新工作,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羅在清笑著說,自己以前在村裡務農,一切都是靠天吃飯,現在政府不僅讓一家住進新居,還貼心地准備了價值上萬元的『大禮包』——床、衣櫃、沙發、電視、廚具等物品,輕松地拎包入住了。
羅在清只是眾多搬遷戶的寫照。搬出深山,住進新家,過上新生活。近年來,都勻市『以區位優勢確定安置點、以資源稟賦確定安置類型、以就業崗位確定搬遷規模』原則,探索出了多種『接地氣』的安置方式,依托周邊產業,使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會發展、能致富』。

貴州省都勻金恆星移民安置小區(央廣網記者張佳琪攝)
先解決農戶的後顧之懮
臨近中午,在都勻金恆星移民安置小區,搬遷到這的老人龔繼魁正和老伴坐在陽臺邊納涼。
『現在居住環境好了,女兒在這邊做起了買賣,一家人又在一起了。』龔繼魁表示,從毛尖鎮搬過來後,女兒龔友雲便在小區臨時搭建的農貿市場做起了餐飲生意。
在外務工十幾年的龔友雲已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為工作長途奔波。在搬來前,她就已經在社區的幫助下開始謀劃創業。她告訴記者:『父母年事已高,我得回來照顧他們。雖然現在生意剛起步,但已經能解決一些生活問題了,會一天天好起來的。』盤算著未來,龔友雲滿懷希望。
得益於都勻『先就業、後搬遷』『以崗定搬、因崗定人』的易地搬遷扶貧模式,許多和龔友雲一樣常年在外務工的搬遷農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不僅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子女,也不用再離鄉背井四處漂泊。
記者了解到,都勻市易地搬遷扶貧的最大特點在於依托產業搬遷,解決搬遷農戶的後顧之懮。在搬遷過程中,有技術的農戶,可直接實現就業,沒有技術的群眾,通過培訓實現就業。
金恆星則依托了浙商建材城落實移民就業保障。目前建材城已簽約商戶400餘家,可容納工作崗位3000個以上,可為每戶搬遷農戶提供2個以上的工作崗位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另外,安置點距市中心6公裡,半徑3公裡內有沙包堡中心完全小學、都勻二中、四一四醫院、沙包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
從歸蘭水族鄉翁降村搬到金恆星移民安置小區的韋佩鼎,以前到處打零工,受都勻市『先就業後搬遷』政策吸引,他已經在出租車公司上班了。
都勻市將金恆星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群眾的就業需求與企業用工需求相結合,雙方相融共生、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移民搬遷新路。
多元化產業促進搬遷戶增收
來到都勻市墨衝鎮良畝村良畝大壩,小河蜿蜒,柳樹成行,蔬菜成片,瓜果飄香。
記者了解到,為做好移民搬遷後續工作,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下、能致富』,都勻市以墨衝鎮為試點,探索發展蔬菜產業助推搬遷農戶增收。
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保供蔬菜基地』就坐落在都勻市。園區自建設以來,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集生產、加工、銷售、儲運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園區種植茄子、辣椒、黃瓜、西紅柿等無公害蔬菜上千畝,帶動周邊村寨近1800戶農戶進行科技規范化種植,產出的蔬菜銷往貴陽、廣州等地。同時吸收貧困戶及易地搬遷扶貧戶務工,增加其家庭經濟收入,帶富了一方百姓。
墨衝鎮發展蔬菜產業助力農戶增收,而來到都勻市毛尖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映入眼簾的則是一棟棟3層別墅小樓並排而立,村衛生室、服務中心、健身場所等公共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近年來,毛尖鎮打破傳統農業模式,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體系,以其廣闊茶園和優美自然景觀為生態基底,聚合旅游發展要素,創新旅游扶貧新模式,進一步擴大農村百姓的就業渠道和收入水平,探索出了一條依靠『青山綠水』的致富路。
『毛尖鎮安置點針對全域旅游的發展趨勢和遠景,采取「全域旅游+安置小區」的建設模式,』毛尖鎮坪陽村支書劉軍告訴記者,我們會努力把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建成美麗鄉村示范點、鄉村旅游點,打造集茶旅結合、毛尖文化、特色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茶旅一條街』,借助旅游發展帶動安置居民增收致富。
脫貧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都勻市移民局常務副局長廖永順表示,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都勻市根據全市資源稟賦,找准特色,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加快發展毛尖茶、海花草、保供蔬菜、優質大米、養牛、養雞等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種養殖等山地農產品加工業,茶旅融合、水文結合、高山峽谷等山地特色旅游業,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激活脫貧發展的內生動力,讓多元化的產業帶領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暴雨驟風天氣頻至 阿城區城管部門及時排險2021/08/30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