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脫貧攻堅在行動】甘肅廣河:走出去引進來變思路 特色扶貧搭『一帶一路』快車
2018-07-12 11:22:39 來源:未來網  作者:賀卓輝 朱延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未來網廣河7月10日電 在馬樹英高速運轉的縫紉機下,一件件印有民族圖案的布料被制作成精致的禮帽,這些帽子將隨著『絲綢之路』的路線,銷往中亞和非洲國家;

  在馬如如手中,一件件華為配件正在通過電腦掃描,手動操作機器磨合,零部件完成後,將被送往手機生產商,成為手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蘇銀礦的牛棚中,『牛經濟』正在讓更多的貧困戶脫貧,並且做起了『股東』,參與年底分紅;

  而在馬進福的試驗田裡,150餘個品種的玉米秸稈正在變廢為寶,成為『糧改飼』的重大成果,讓原本只夠兩頭牛一年飼料的土地產量翻一番,足夠養殖4頭牛……

  廣河縣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形成養牛、牛肉、飼草全鏈條產業。未來網記者賀卓輝攝

  通過『一帶一路』歷史和沿線優勢,通過孵化科技企業,通過簽訂『脫貧協議』,通過引進優良品種,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正在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推進精准脫貧。

  7月9日下午,『脫貧攻堅在行動——網絡媒體甘肅民族地區行』主題采訪活動在甘肅臨夏廣河縣啟動。

  本次主題采訪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來自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人民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經濟網、國際在線等13家媒體的14名記者,在隨後的6天中,將深入深度貧困地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通過多種報道方式,集中展示兩州在精准扶貧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走出去:扶貧產品暢銷『一帶一路』國家

  馬樹英沒有想到,自己在家門口就可以在外貿公司就業,而每個月的收入足夠養活家裡的孩子和老人。

  馬樹英是廣河縣當地村莊的村民,家裡只有不足一畝地,全家卻有7口人要照顧,是精准扶貧的脫貧對象。

  馬樹英的丈夫在外務工,而自己也曾在外地打過工,後來因為家庭成員需要有人照顧,在外打工掙錢不多等原因而回鄉。

  回鄉後,因為沒有正式工作,馬樹英一家陷入了貧困境地。

  當地政府主動找到馬樹英,介紹她通過自己的技能進入一家外貿生產企業,這家企業生產的民族禮帽銷往中亞和非洲國家。

  和馬樹英一起的,還包括阿裡麻土鄉古城村和城關鎮十裡墩村的70餘名農村貧困戶的婦女,他們正在家門口用自己的雙手讓『中國制造』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

  廣河縣商務局局長馬俊祥告訴記者,這家外貿企業選擇落地廣河時,廣河政府給企業提供了企業免費孵化地,即免費場地、免費水電暖等,企業也同意解決當地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

  『剛開始是政府邀請貧困戶就業,但現在有很多人主動前來就業。』馬俊祥說。

  目前,這家企業已經有70餘名當地就業人員,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為貧困人口。

  馬俊祥介紹,企業給了員工三個月的保底培訓期,這期間即使工作量達不到,工資按照原定標准發,等熟練操作後,超出標准部分按照量來增加工資。

  廣河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大門』,全縣總人口2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5萬人,現有貧困人口6485戶33082人,貧困面為15.48%。

  引進來:讓貧困戶在家門口的科技公司就業

  30多歲的馬如如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最小的孩子只有四歲,最大的孩子正在讀小學。由於丈夫在外打工,如何能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成為馬如如一段時間來的難題。

  『外出打工孩子沒人照顧,而且在外打工往往掙的不多但消費很高。』馬如如說,自己曾經考慮過外出工作,但是想到孩子沒人照顧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實際上,在以前,廣河縣每年都會有一批勞動力流出到外省,進入到電子產品制造企業打工。

  廣河縣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讓在家務工和外出打工一樣,從外地引入了生產華為手機配件的電子產品制造公司,將打工單位放到了家門口。

  由於這家企業每年都會從廣河招聘一部分人,所以這家企業也很樂意將加工產放在廣河縣。

  廣河縣電商孵化園就成了精准脫貧的『大本營』,成為了扶貧車間的強大後盾。

  從2014年開始,多家電商企業先後在莊窠集鎮、城關鎮設立電商扶貧車間,帶動1000多名勞動裡從事小型加工,其中貧困戶婦女510人,貧困村成為了加工廠,貧困群眾在搞好種植養殖的同事,利用閑暇時間通過到電商企業或者電商扶貧點從事加工,不出家門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一年能掙2萬多元,對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創造了條件。

  廣河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已經建成『扶貧車間』8個,帶動農戶2800多戶,其中貧困戶1120戶,戶均增收1285元。

  簽『生死狀』:人在牛在牛去追責

  廣河縣農牧局局長馬進福向記者展示了一摞厚厚的資料,那裡面是縣裡每一頭牛的檔案、照片,還有一份《廣河縣基礎母牛三戶聯保養殖協議書》(以下簡稱協議書)。

  《廣河縣基礎母牛三戶聯保養殖協議書》。未來網記者賀卓輝攝

  協議書是鄉鎮政府、當地獸醫局和農戶共同簽署的,協議規定,農戶在五年內不可以出售母牛,政府將以每頭基礎母牛6000元的補貼價格補助貧困戶。

  這份協議的初衷,就是通過基礎母牛生產更多的小母牛,通過小母牛再生產出更多的牛,促進貧困戶增產增收。

  為了落實這項脫貧協議,馬進福告訴記者,如果一年下來,發現一個村裡的母牛被賣掉10頭以上,村乾部要被免職,鄉鎮主要負責人也要追究相應的責任。

  通過『保住』母牛,進而增加農戶牛的存欄量,從而提高農戶的收入。

  如今,在廣河縣已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雌牛下雌牛,三年五頭牛,發展牛產業,脫貧不用愁……』

  而在過去,由於對基礎母牛不夠重視,導致農戶將養大的母牛出欄賣掉,還要以高價再購買小牛重新養殖,老百姓養牛的成本很高,而受益卻不見增長。

  現如今,家家戶戶都懂得母牛的重要性,基礎母畜產業已經帶動老百姓每只基礎母牛增收3600元。

  變思路:引進最優品種變糧食玉米為飼草玉米

  『今年,我們引進了156個玉米品種進行實驗,哪個品種生產的秸稈數量和質量高,我們將把這款品種在全縣推廣。』廣河縣農牧局局長馬進福帶記者來到他的試驗田,位於城關鎮十裡墩村的『國家旱作農業項目甘肅省廣河縣十裡墩實驗示范點』,目前,156個品種中已經驗證有兩個品種的產量較高。

  在廣河縣42萬畝的耕地中,80%以上為山旱地,旱作農業的種植數量達36萬畝。

  從2011年開始,廣河縣實現了適宜種植區全覆蓋,種植旱作農業和養牛羊成為群眾增收的主要途徑。

  但是,玉米的增收空間有限,而牛羊的優質飼草又出現供給不足,這些矛盾都在制約當地農業產業化和群眾脫貧增收。

  既然糧食收入有限,而當地群眾又多養牛羊,為何不將玉米的糧食功能轉變為牛羊的優質飼料功能呢?

  於是,一場當地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改飼』從去年悄然開始。

  『糧改飼』後,村民牛羊的飼料有了保障,除了自給自足外,還能銷往甘南等地。未來網記者賀卓輝攝

  廣河縣伊澤苑牛羊養殖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蘇銀礦就是『糧改飼』的積極支持者。

  去年年初,蘇銀礦開了這家合作社,將周圍群眾尤其是貧困戶的土地以每畝地每年1000多元的價格租賃下來,大規模種植飼草玉米。如今,這些飼草玉米的60%已經滿足自己合作社的牛食用,剩下的40%還可以銷往甘南州、青海省等畜牧地區。

  『糧改飼』的重大成果,是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

  

  截止到去年,廣河縣共完成飼草加工9萬畝、31萬噸,其中帶動1380戶貧困戶種植飼草玉米6500畝,加工飼料2.6萬噸,每畝地的收入比單純種植玉米增加了400元左右。

  馬進福表示,今年廣河縣預計將完成飼草加工20萬畝、100萬噸,帶動7116戶貧困戶增收發展,每畝地相比去年增收400元的基礎上,再增加200元左右。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