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海南三亞亞龍灣玫瑰『斗笠大姐』李玉梅在園區內修剪玫瑰。
這是40年改革開放歷程上的重要標志——小崗、深圳、海南、浦東、雄安……一個個『地標』,串聯起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輝煌燦爛的40年,成為世界觀察『中國奇跡』的最好窗口。小崗、深圳、海南、浦東、雄安……改革地標連通中國的昨天、今天、明天。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圖為在高鐵列車上拍攝的旅客與乘務員、留學生志願者的合影。
到2016年底,中國已投入2.4萬億元人民幣建成總裡程達2.2萬公裡的高速鐵路網。如今,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城市絕大多數都已通高鐵。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改革開放這場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從改革開放的浩瀚海洋中,擷取幾滴水珠,展現的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波瀾壯闊。
從今天起,本報陸續推出三篇『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特別報道,敬請垂注。
變化:震撼了世界
天剛亮,15歲的朱雲平起床,簡單吃過早飯,穿上草鞋,腰裡別上砍刀,肩上扛起一條擔子和兩條繩子。7點多,和村裡的小伙伴結伴去很遠的山上砍柴。下午一兩點,他纔挑著兩捆柴回家。他和哥哥需要保證家裡燒飯的柴火。這是他的周末生活。
周日下午,他從家裡扛著一個星期的糧食,有白米、紅薯、梅乾菜等,步行15公裡到區中學。同學大都來自農村,五六十個孩子擠在宿捨的高低鋪。每人一個蚊帳,一個開水瓶,一個鋁制飯盒。周五下午放學後,所有人再步行回家。
那一年,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特殊年份。那一年,正是1978年。朱雲平高二。
40年後,砍柴娃已經成為頗成功的華商,還進入匈牙利政府機構擔任了公職。
朱雲平的人生經歷了華麗蛻變,而在他眼中,家鄉的變化則是『天翻地覆』。
『我的家鄉是浙江省青田縣禎埠村。記憶中,連成一片的低矮潮濕的小瓦房,現在變成了三四層明亮通透的鋼筋混凝土洋房;坑窪不平的小石子路,現在變成了平整乾淨的水泥路;進出村莊靠小渡船,現在架了大橋通了公路。』朱雲平覺得,村裡最大的變化是人,『原來,村裡的人就是早起晚歸,在田間辛勤勞作。現在,青壯年都出國創業或是外出務工,老人就到活動中心搓搓麻將聊聊天,有退休金有醫療保險,日子安靜又安心。』
朱雲平笑言,如果當年能想到國內有這麼大的變化,或許就不會出國了。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不僅讓朱雲平這樣的海外游子感慨良多,也大大震撼了世界。
德國《時代周刊》刊登《更高,更遠,更快,中國》一文稱,鄧小平為中國經濟奇跡奠定基礎已經過去40年了,他允許中國農民自主生產,在南方沿海設立了經濟特區,也讓外國人在那裡投資。這很快帶來了成果——40年後的今天,數億中國農民擺脫了貧困,村莊變成現代化的城市,配備高科技的火車在大都市之間穿行,中國的經濟繁榮有很多方面讓人難以置信。
數字最能令人信服。奧地利《趨勢》雜志網站近日刊登題為《中國:龍的世紀》的文章稱,1978年改革開放後,迎來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崛起。改革開放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
『這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例子。』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這樣描述這一『中國奇跡』。
速度:驚艷了世界
從莫斯科坐飛機到北京,再從北京坐高鐵到南京,這是俄羅斯華僑吳昊最近幾年每次回家的必選路線。
『從北京到南京,坐高鐵只需4個半小時,如果是「復興號」,3個半小時就能到。』吳昊記得,25年前第一次遠赴海外,從南京到北京,他坐了整整一夜的綠皮火車,又坐了整整7天的火車,到了遙遠的莫斯科。『那時,我完全不敢想象今天的速度。』
吳昊至今難忘第一次回國坐高鐵時的新奇與感慨。『坐在舒適寬敞的車內,望著窗外極速閃過的風景,我想到1978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訪問日本時,就曾乘坐新乾線列車,感嘆中國也需要這樣的速度。』
此後,每一次回國,吳昊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國在變,而且在往越來越好的方向變化。這種巨變的速度就像中國的高鐵,呼嘯向前。
7年前,吳昊發現,伴隨著京滬高鐵投入運行,家鄉新建了一座嶄新的南京南站,整棟建築氣勢恢宏,成為當時『亞洲最大鐵路樞紐』;再後來,他發現網上購票,刷證進站,乘坐高鐵更加方便。速度快了,車次多了,環境美了,每次坐著高鐵離家越來越近,一份自豪感都會從吳昊心底油然而生。
前不久,吳昊在新聞裡看到,習近平主席同俄羅斯總統普京乘坐高鐵前往天津。普京直言坐火車有種浪漫的感覺,此前他還稱,希望俄羅斯和中國能夠建成莫斯科和喀山之間的高鐵。
『這讓我們海外華僑華人特別驕傲。現在,海外都知道,高鐵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未來,中國的高鐵一定會在更多的國家落地開花。』吳昊說。
中國高鐵的發展速度驚艷了世界。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開通了國內首條高鐵線路——京津城際高鐵。到2016年底,中國已投入2.4萬億元人民幣建成總裡程達2.2萬公裡的高速鐵路網。如今,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城市絕大多數都已通高鐵。
更重要的是,高鐵已經被普遍認為是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成為『中國速度』的最好代言人。新加坡《海峽時報》稱,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足夠成熟,成為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政府正在促進鐵路技術和高鐵列車的出口,以提高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如今,中國的高速列車已經銷往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簽署了高達180億美元的高鐵相關協議,比2015年增長了40%。
消費:激活了世界
2018年的夏季,洋溢著世界杯的火熱。激情四射的比賽現場,中國元素十足吸睛。看臺上,中國球迷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李樹林,江蘇省揚州市楊壽鎮農民球迷協會會長,花費2萬多元人民幣,在俄羅斯現場享受世界杯的精彩。他一點也不孤單。國際足聯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球迷購買的本屆世界杯門票數超過了4萬張,在所有的國家當中排行第九。而且,世界杯期間預計有10萬中國游客赴俄旅游、觀賽,在各國入境游客中排名前三甲,預計將給俄羅斯帶來超過3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英國倫敦街頭,王耀身著一襲亮眼紅裙,正與家人安靜地享受英式下午茶,朋友圈曬出的茶葉和糖果令人眼前一亮。這一次,王耀和家人一起在英國度假,前後16天,愛丁堡、考文特花園、倫敦橋、白金漢宮……她們悠閑地放松自己。
『最近幾年,每年我都會出國度假兩次,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看看景色、吃吃美食、發發呆,王耀很享受這種生活。『當然,購物也是旅行的一部分,每次旅行的費用與購物的費用基本可以達到1:1。現在國外購物很方便,有中文導購,能用支付寶微信。這次在哈羅斯退稅時,錢可以直接退到「花唄」,真的很方便。』
類似的中國人境外消費故事,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上演。這與40年前甚至十幾年前都不可同日而語。
『我第一次出國旅行是十六七年前了,那時候出國的中國人還比較少,不像現在,走到哪兒都能看到華人面孔。更早一些,在國內想買外國貨還只能去專門的商店,而且需要用外匯券。』王耀說。
如今,中國游客旺盛的購買力令世界刮目相看。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數據,2017年全球游客總數量估計達到13.22億人次,中國公民出境游大概為1.3億多人次,佔全球游客總數的10%。更重要的是,中國公民出境旅游花了1152.9億美元,保持了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的位置。《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預計,2018年出境旅游花費將達1202.5億美元。
對於全球經濟而言,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後經濟增長疲弱的大背景下,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意義重大。根據西窗科技聯合尼爾森的最新調研結果,2017年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交易規模達1.5萬億元人民幣,具有跨境電商購物經驗人群佔電商購物人群比由2016年的34%增長至2017年的67%。數據顯示,中國的消費者終端消費佔GDP的比重達63.4%。家庭消費出現迅猛增長,增至4.5萬億美元。零售銷售以年均10%的增長率穩步上昇。
正如彭博社報道所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從過去的『世界工廠』變成『全球超市』。現在中國人是以自己的購買力,成為全球經濟的頂梁柱。
減貧:溫暖了世界
搖晃的17條藤梯變成了牢固的2556級鋼梯,運送藥品上下山有了無人機,多年與世隔絕的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村裡有了4G信號後年輕人成了『網紅』……一篇有關『懸崖村』近況的報道,引起人們的關注,也讓曾經為它揪心的人們舒了一口氣。
『懸崖村』實際名為阿土勒爾村,位於四川大涼山腹地,坐落在海拔600多米至2000多米的山坳中。過去,村民出村進村,需要攀爬落差達800米的懸崖,用木頭和藤條編成的藤梯,成為生活在此的彝族同胞與外界保持聯系的唯一快捷通道。險阻山路,閉塞交通,殘酷地擋住了『懸崖村』的『致富路』。
隨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扶貧資金、扶貧乾部、扶貧理念源源不斷地輸向這裡。
漸漸的,通往村子的路上搭起了鋼梯,學校擴建成可以容納400人的全寄宿制村小,互聯網也接入了村莊,讓村民與世界有了溝通的新渠道。2017年初,村裡迎來了駐村扶貧乾部,他們立下脫貧軍令狀,開展精准脫貧,開始了發展產業、搞合作社、入股分紅等一系列新嘗試,不僅為『懸崖村』『輸血』,更要為它『造血』。
脫貧攻堅,不落下一個民族,不落下一戶人家。『懸崖村』成為了新時代精准扶貧的新樣本。接下來,當地政府還要花大成本,在『懸崖村』修建懸空棧道、懸崖天路、天村酒店等設施,發展鄉村旅游,吸引游客前來。那時,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憑努力過上紅紅火火的日子。這樣望得見的好未來,讓村民們都充滿了乾勁。
這只是中國無數個脫貧故事中的一個。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解決了13億多人民的溫飽問題,減少了近8億貧困人口,佔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特別是近五年多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68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以下。
實施精准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下『繡花』功夫落實扶貧政策、脫貧措施。中國的扶貧經驗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認同。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報道稱,中國的脫貧人數佔全世界總數的3/4。德國《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則強調,現在,中國的脫貧速度幾乎沒有減慢:5年前中國還有1億貧困人口,今天還剩不到4000萬。如今,中國正努力真抓實乾、埋頭苦乾,萬眾一心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世界銀行行長金鏞如此評說中國的脫貧成績。創新脫貧方式——聯合國糧農組織總乾事達席爾瓦視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學習榜樣。
環保:美麗了世界
『有山、有水、有田,有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風景,還有一棟漂亮的房子。』這是美國《拉斯維加斯時報》總編輯王菁野向往的生活。
5月底,她和一群海外華文媒體人前往浙江采風。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樣的美好生活在浙江已經成為現實。
走在富陽東梓關村,青石鋪成的路面一塵不染。兩側民宅,白牆青瓦,古朴靜謐。村子一側,稻田蔥綠,在泥土的清香中,靜候豐收;另一側,清澈澄淨的富春江緩緩而過,水波浩渺,映襯著遠處的青山,宛如一幅《富春山居圖》。
聽說有客遠道而來,村民們熱情地招呼大家上自家小院坐坐,一碟剛從地裡摘來的新鮮蔬果,幾杯清香四溢的綠茶,聊起平日的生活,村民們直道:『環境好了,生活富了,日子很舒心。』
這一幕讓西班牙《僑聲報》社長戴華東感觸尤深。20多年前,他從浙江的一個小村莊出發,遠赴海外打拼。記憶中的家鄉,村子環境差,村民環保意識弱,經常隨意倒垃圾、倒污水。然而,這些年再回來,他就驚喜地發現,一切大變樣。『簡直是天壤之別!我發現,現在大家不僅追求自身生活質量的提昇,還更加關注整體村貌的提昇。』
變化為何這樣大?一名村民道出了緣由:10多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正是有了這把綠色發展的『金鑰匙』,如今不僅在浙江,中國許多地方都有了如詩如畫的好風景和如火如荼的好日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中共十八大以來,正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幅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新圖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中國貢獻。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追求綠水青山,不斷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釋放出轉變發展觀念、實現綠色發展的積極信號。』荷蘭阿姆斯特丹商學院教授弗朗索瓦對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及顯著成績贊不絕口,『中國政府作出的努力可謂是史無前例。相信未來中國綠色發展紅利將持續釋放。』
『中國促進綠色發展的努力值得贊賞。這種努力不僅符合中國的需求,還為世界樹立了榜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保羅·尼采高級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教授級講師賽斯·卡普蘭如是說。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暴雨驟風天氣頻至 阿城區城管部門及時排險2021/08/30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