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的優劣,取決於能否映射現實、有無社會觀照。倘若文風浮誇自大、標題一驚一乍、事實似是而非,不僅唐突了讀者,也喪失了傳播價值,污染了輿論生態。
最近在網上,『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後悔了』之類的文章,總能賺取不少莫名點擊。然而,縱觀這些所謂『爆款』文章,其內部水平卻了無新意,令人堪懮。比如,有的一味誇大、以偏概全,高喊《在這些領域,中國創下多個『世界第一』!無人表示不服》;有的任意拔高、貽人口實,鼓吹《別怕,中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有的一廂情願、照單全收,將國外的只言片語,放大成『中國在世界舞臺上佔據中心位置』『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經濟體』等聲音。
這些『雄文』的共性,一無事實骨架,二無內容血肉,三無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殼,經不起一點風吹日曬。要知道,文章不會因為浮誇而增色,國家也不會因為自大而變強。挑動極端情緒、肆意傳播偏見的後果,容易造成公眾走進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狂妄誤區,導致社會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維程序化的認知閉環。
新聞學有一種觀點認為,『最好的編輯一定是個營銷專家。』對一些媒體而言,浮誇自大的文風,無異於吸睛漲粉的氣球,一觸即破。在此類文章的始作俑者眼裡,標題就是一枚帶著誘餌的魚鉤,不加點『刺激』的猛料,就無法吊起胃口。然而,新聞不是爽文。如果只講營銷不講營養,只要眼球不講責任,即使一時流量爆棚,也是在誤導大眾。
有網友感慨,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新聞越來越多,離真相卻越來越遠。的確,浮誇自大的文風套路,看似抄了『10萬+』的近路,實則誤入新聞生產的歧路。據統計,去年新媒體運營行業人數超過300萬,各類機構對內容創業者的投資金額超過50億元,可謂既有前途,又有『錢途』。然而,自媒體要想創作自如,還需恪守自律。倘若毫無底線蹭熱點,肆無忌憚造噱頭,結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離法治軌道,荼毒公眾認知不說,更消解媒體公信力。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有人疑惑,是文章不會寫了嗎?並不是。還記得,南海仲裁鬧劇群情激憤,『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聲音卻產生共鳴。針鋒相對卻有禮有節,氣貫長虹而又言之有物,這樣的文風文氣,怎能不引發輿論場同聲同氣?全媒體時代,真實客觀理性的新聞准繩沒有變,新鮮有趣優質的價值取向沒有變,平實求實務實的文風導向也沒有變。只有創作者自律自覺,將文風與世風勾連,給流量和情緒松綁,方能寫出真正從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新聞講事實,講真相,講正道,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誇,那些熱衷於耍噱頭、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路數可以休矣。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暴雨驟風天氣頻至 阿城區城管部門及時排險2021/08/30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