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啟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截至目前,累計已有120座城市建成或將建成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各地都探索出了諸多有益經驗。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些經驗還有待進一步推廣,多地經驗需要充分地交流和對比。示范區的『示范』作用如何充分體現,成為當下一個普遍關注的話題。
交流互鑒,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示范區,其責任不僅在於探索出有示范效應的先進經驗,更進一步,需要加強各地、各區域之間的交流、研討和碰撞,將好經驗進行提昇、復制和推廣。』在日前召開的『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區域聯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效能建設經驗交流會』上,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表示。
實際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一直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卻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環節和難點所在。『一些地區習慣性地求大求全,在中心城區建起來了很多大規模大體量的公共文化設施,但服務半徑、服務人群受限,許多市民並不能便捷地享受到文化發展成果。所以,力量必須下沈、效能必須提昇,以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抓手,提昇群眾的獲得感。』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巫志南談道。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是浙江省臺州市探索出的重要經驗。依托臺州民資發達、民意活躍,社會力量辦文化氛圍濃厚的優勢,探索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設施冠名、定向捐贈和民辦公助等途徑,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近三年,全市累計投入政府資金1.4億元,通過以獎代補、專項資助等方式,帶動村集體和個人等社會資金6億元,先後新建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32家、基層非國有博物館27家、和合書院10家、農村家庭圖書館600餘家、農村文化禮堂800餘家,基層文化設施成為吸引公眾捐贈的熱土。目前,各級政府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的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推進,匯聚全社會力量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務的局面生動地展現出來。
『貴州省畢節市貧困人口達到92萬多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建、管、用時刻圍繞脫貧攻堅來展開,起到拔掉思想「窮根」的作用。比如,設立了3896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講思想、講政策、講技術、講比武、講道德。』巫志南說,來自不同區域的不同城市進行交流和借鑒,有利於各自把握自身優勢,把長處做長;也有利於認識到自身的差距,取長補短,『當然,更匯集了豐富的探索經驗,能為各地的學習提供更多參考,更好地為全國起到示范作用』。
信息觸網,資源更好共享
各地間的經驗交流不可少,互聯網時代,能否有一個經驗聚合的平臺,讓各地在學習時,能夠進行線上搜索,進行多方面對比和甄選,然後找到最合適的經驗去復制學習呢?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剛說,建立一個能『保存過去、指導現在、創新未來』的示范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臺至關重要。
經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同意並指導,浙江嘉興掛牌正式發起成立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文獻信息中心並牽頭成立示范區圖書館聯盟。『示范區文獻信息中心就是要搭建平臺、建立機制,推動各示范區創建特色文獻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共建共享、互鑒互學、互促共進,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示范區創建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提供基礎文獻資源,為各地提供經驗借鑒,為示范區城市開展交流協作提供平臺。』嘉興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陳雲飛說,『目前,示范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已建成試運行;文獻信息中心共收到101個示范區的3510件文獻、106個示范項目的910件文獻。』
『各城市在探索和實踐的每個過程,都產生了大量信息,無論是教訓還是經驗,都是十分有價值的。從程序到內容,全面詳實的數據能讓示范區更好地發揮示范作用。』金武剛說,在示范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臺上,各地就能方便快捷地將全國的信息『一網打盡』,繼而找到各類『最適合自己』的經驗,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
專家表示,『下一步還能夠整理和利用數據,開發示范區動態發展專報、進行深度調查和研究、進行理論總結和制定建設年鑒,從而持續彰顯示范區的「示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