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以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涵養良好政治生態
2018-06-27 19:00:26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原標題:以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涵養良好政治生態

  黨內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黨內政治生活中形成和發展的,對黨內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態發揮著規范、引領和導向的作用。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文化,就會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生活,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黨內政治生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我們要深入領會和貫徹這一重要思想,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1.以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識

  良好的政治生態主要包括健康的政治意識、規范的政治行為和良好的政治制度。政治意識是政治行為主體在特定時期內遵循的政治價值取向,包括政治認知、政治信仰、政治認同等心理層面的規范。健康的政治意識有利於養成規范的政治行為,制定出良好的政治制度,從而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新時代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首先需要堅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通過堅定政治信仰,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來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崇高信仰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我們黨強大的精神支柱。共產黨人之所以有凝聚力、戰斗力,就是因為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有了這種理想信念的支橕,就能使黨員乾部在新時代做到行動自覺,勇於為理想信念奮斗終生,善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獻計獻策,甘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而有利於增強和培育懮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等健康向上的政治意識。就能讓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成為全黨的自覺,這樣纔能涵養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也纔能讓全面從嚴治黨具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和強有力的文化支橕。其次,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是系統工程,需要在政治意識方面做固本培元的工作。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其對政治生態的良性涵養過程需要付出艱巨的、長期的努力。要發揮黨內政治文化在深化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的引領功能,就必須加強理論創新、抓好理論武裝。黨內政治文化集黨內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為一體,而黨內行為文化和黨內精神文化都是通過黨員和黨組織的政治情感、政治認同與政治價值等表現出來,需要通過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來培育和提煉。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要堅持不懈教育引導黨員乾部補足精神之鈣、築牢信仰之魂,弘揚忠誠、乾淨、擔當為核心價值追求的先進純潔的黨內政治文化,教育引導黨員乾部牢記黨的宗旨,以健康的政治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2.以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規范政治行為

  只有規范的政治行為,並將之內化為黨員的行為准則,纔能真正形成有序、健康、和諧、共享的良好政治生態。黨要管黨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從政治生活嚴起,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嚴肅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支點和基點。黨內政治文化既體現為整體形態,作為組織文化對全黨發生作用,規范全黨的政治行為;同時又體現為個體形態,通過黨員的具體行為和價值理念展現出來。作為整體形態來看,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通過文化氛圍的弘揚在黨內形成文化場,為黨內政治生活『塑魂』,規范黨員乾部的政治行為。按照黨內政治文化對黨內政治生活的適應和作用程度的不同,可以將黨內政治文化的作用分為正面、中性和負面作用。當黨內政治文化與黨內政治生活相適應時,會促使黨內政治生活朝著健康有序的既定方向發展,產生正面效應,為規范政治行為提供正能量。當二者產生一定偏離但並未根本對立時,黨內政治文化不會促進但也不會阻礙黨內政治生活的正常開展,發揮著中性作用。而當二者不相適應甚至出現衝突時,就會產生文化偏離現象,導致黨內多數成員會摒棄或拒絕本組織的規范、理念和價值,而接受其他的規范、理念和價值。這種負面作用會導致黨內主流政治文化遭到侵蝕,從而阻礙黨內法規制度的有效運行,誘發黨內權力濫用等不良政治行為,不利於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的形成。作為個體形態來看,黨內政治文化通過作用於每個黨員的具體政治實踐活動,對黨員個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影響到整個黨內政治生態的形成與發展。『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邏輯起點,既不是假設的人,也不是整體的抽象的人,而是切實參與到現實政治活動中並相互聯系的人。『現實的個人』尤其是掌握權力的各級黨員乾部,是黨內政治生態形成的基本個體,是構建黨內政治生態的起點。黨員既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又具有職業的政治屬性。其自然屬性決定了黨員具有滿足自身和發展自身的物質需要。而其政治屬性決定了其黨性,即黨員必須為人民服務,從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精神需要。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黨性是每一個黨員的基本屬性,但黨性並不會自動生成,而是在具體政治實踐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黨性不可能隨著黨齡的增加而自然增強,也不可能隨著職務的昇遷而自然增強,必須在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中不斷增強。』所以,在具體的政治實踐和黨性培育中,黨內政治文化的價值引導和規范作用十分明顯。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並有效發揮其價值導向作用,纔能增強黨員黨性,使黨員個體的價值取向與黨整體的主流價值相一致,從而引導黨內政治生態良性發展。反之,如果圈子文化等庸俗腐朽的黨內政治文化盛行則會導致自利性的自然屬性膨脹,使得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沈渣泛起,滋生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相悖的政治文化,形成不良的黨內政治生態。因此,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尤其要發揮『關鍵少數』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頭雁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既講法治又講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推進以德治黨需要發揮黨內政治文化的教育引導、凝聚共識、規范行為的重要功能,依規治黨原則的實現也需要在黨內營造和形成『紮緊制度籠子、強化制度執行』的濃厚政治文化心理。只有黨員領導乾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有效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通過『關鍵少數』引領『最大多數』,建構起優秀的黨內政治文化,纔能促進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的形成。

  3.以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完善黨內法規制度

  黨內法規制度規范與塑造著黨員乾部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行為,它構成政治行為的基本框架和行動准則,能夠增加政治行為的可控性和可預測性。從文化與制度的辯證關系來看,文化是制度的精神內核,而制度是文化的外在呈現,制度與文化具有內在的同構性。因此,黨內政治文化實質上就是黨內制度規范、組織原則、制度體系等因素的內化和制度化成果,同時也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需要以完善黨內法規制度為重點,發揮黨內法規制度的教育引導功能。『現實的個人』所具有的公益性的精神追求和自利性的物質追求的雙重屬性,也決定了必須以黨內法規制度的強制約束力來構築權力運行的空間,以黨內政治文化的滲透力來引導黨內政治生活。制度法規作為權力分配、制約與監督的決定性因素,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黨內政治生態的好壞。黨的制度規范、組織原則等是對黨內政治文化的積淀和承載,制約並引領著黨員個人和組織的政治活動規范、政治行為准則和政治價值導向,因而成為黨內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先後制定修改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乾准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一系列黨內規范體系,進一步紮緊了制度的籠子,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從嚴治黨首先是制度治黨,要有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同時注重法規制度的嚴密性、科學性和操作性。關於制度的操作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管建立和完善什麼制度,都要本著於法周延、於事簡便的原則,注重實體性規范和保障性規范的結合和配套』。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審時度勢,黨的十九大對黨章進行修改完善,從而形成了黨章、准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等構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實現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在更高層面的系統整合,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這是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的基礎和保障。只有通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優化改良政治生態系統,纔能帶來全社會的風清氣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因此,營造良好政治生態,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事業興衰。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有利於始終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長期執政的合法性基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作者:桑學成,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