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紮陵湖。 本報記者李婕攝
本報西寧6月25日電(記者李婕)青海將再創世界紀錄。6月20日零時至28日24時,青海將連續9天216小時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此舉將打破去年該省創下的『綠電7日』世界紀錄。
靠水、光、風發電,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確保安全、平衡和穩定,這是對多年來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的一次實力驗證,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最好體現。
護一盆清水,潤半個中國。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擁有大江河、大草原、大濕地,青海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也是觀察生態中國的極佳樣本。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正加快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探索一條綠色崛起之路。
回歸生態本色——『野驢、黃羊、藏羚羊、斑頭雁、黑頸鶴又回來啦!』經過系統治理,青海生態環境狀況總體好轉。江河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青海湖湖泊面積相當於增加了15個西湖,有223種30餘萬只鳥類在這裡棲息繁衍;全省濕地面積達814萬多公頃,比2001年增加257.47萬公頃,居全國首位;全省城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達到88%……
保持發展綠色——青海沒有海,但是有成片藍色的『光伏海洋』。堪稱太陽能資源的『聚寶盆』,青海做足『陽光工程』。打好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兩張牌,不光有綠色制造工程,也有綠色惠民富民。『從前默默無聞上山莊是山上莊,於今赫赫有名頭回客成回頭客』,生態旅游讓老山莊變了樣。畜禽養殖、糧油種植、果蔬、枸杞沙棘……高原生態農牧業拉起青海綠色產業鏈。
探索體制特色——在瑪多縣黃河源頭牛頭碑所在地,二十出頭的藏族年輕人正日夜守候黃河之源的山頭。他們的特殊身份是生態管護員,管護高原家園和草場的一草一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體制探索創新不斷。自然保護區禁止旅游、生態區開出產業准入負面清單、乾部考核實行生態環保導向……青海立下許多生態規矩,用嚴密法治和制度創新強化執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很有啟發意義,是站在更高層次上對重構人與自然和諧狀態的深邃思考。它所帶來的發展方式轉化,也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中國的面貌。』荷蘭阿姆斯特丹商學院教授弗朗索瓦這樣說。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這已經成為青海人的共識。正如一位當地藏族乾部說的,『生態這件事兒,拿起來就放不下。我們一代接著一代人,好好地乾。』

青海湖一角。 李曉英攝
看生態中國,繞不過青海。
擁有大江河、大草原、大濕地,青海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又因其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高寒乾旱區,青海生態格外敏感脆弱,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何在發展中最大程度發揮生態價值、履行生態責任、挖掘生態潛力?
6月上旬,正是青海大地綠色萌動的時節。記者看到,從城市到鄉村,從牧民草場到產業園區,從山之宗到水之源,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回歸生態本色,保持發展綠色,探索體制特色,從經濟小省到生態大省、生態強省,大美青海正在探索一條綠色崛起之路。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回歸生態本色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西寧蚊子多啦!』剛上車,青海民間環保人士,有『中華對角羚之父』稱譽的葛玉修就講起了他的新發現。蚊子,這種不招人喜歡的動物,卻是青海省會西寧生態好轉的直接證明。『一是水源涵養好,空氣濕度大了;二是綠化好、植被更多了。』葛玉修說。
蚊子從無到有、由少變多,見證的是在高寒乾旱條件下,西寧在生態保護上付諸的努力。
今天的西寧市,擁有近30萬平方米梯級景觀水面的湟水河穿城而過,水流不息。清晨,市民在河岸兩邊往來晨練。『河水比以前更乾淨,母親河越來越好了。』正在清理河道的周大叔對湟水河充滿感情。
早些年,因為城郊排污口直排河道,加上水量季節性不足,周邊山洪溝道泥沙入河,湟水河一度渾濁不堪,城區不少河段更是淺灘裸露。要還百姓『水清、流暢、岸綠、景美』!西寧啟動湟水河治理,僅2016年城區段就投資4.3億元,7.6公裡河道實現清濁分流,景觀水面連續蓄積,河水水質國控達標。『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觀正成為現實。
不僅是湟水河,放眼整個青海省,長江、瀾滄江、黑河、黃河乾流以及湟水河出省境斷面水質均實現穩定達標,全省濕地面積達814萬多公頃,比2001年增加257.47萬公頃,居全國首位。
『三水橫穿,兩山對峙』,西寧市的南北兩山,同樣滿載故事。『70年代我剛到青海的時候,兩座山都是光禿禿的,完全無法想象如今的林木繁茂。』葛玉修說,他是看著西寧的兩座山一點一點綠起來的。
『別地兒插根筷子都能活,而在這裡,樹長3年沒死纔是真活了。』這是青海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讓樹活下來,讓山綠起來,這幾乎是讓老一輩人都頭疼的難題。1989年,西寧南北山森林覆蓋率僅有7.2%,而到去年,這個數字是79%。
在今天的山坡上,能看到許多梯田一樣的小格子,每個方格裡種上植被,這樣雨水可以就地積蓄、滋潤幼苗。種樹還在繼續,新的手段也在不斷探索中。2016年4月,西寧市開始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確立的一個基本思路是『治山、理水、潤城』。關於治山,西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沈敏說,『一個原則就是「水不下山,泥不下溝」。』
就是經過這樣一土一寸的山水治理,西寧城市有了蚊子。而青海的高山、草原、湖泊裡,則有了更多珍稀野生動物。
看!野驢、黃羊、藏羚羊、斑頭雁、黑頸鶴……從海南藏族自治州一路行車駕駛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縣,沿途會翻過日月山,這裡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一幅青海的珍稀物種圖也隨之徐徐展開。
『以前沒有的動物開始出現了,以前很少見的現在開始成群出現了。』三江源黃河源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生態保護站站長馬貴說。這裡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與動物一同回來的還有瑪多縣的『千湖美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紮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就在此處。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江河每年向下游地區供水600多億立方米。
誰能想到,上世紀90年代,過度放牧和全球氣候變暖一度導致瑪多縣自然生態急劇惡化,至2005年,瑪多原有的4077個湖泊半數以上消失無蹤,草原上裸露的黑土灘不斷擴大。
正是從這一年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啟動,沙化治理、禁牧封育、退牧還草等項目悉數實施。截至目前,累計在草原植被恢復、沙漠化治理等生態修復領域投入資金183.5億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的2004年相比,三江源地區各類草地平均覆蓋度增加11.6%,荒漠化面積減少近500平方公裡,整個三江源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相當於增加了560個西湖。
回歸生態本色,青海全省措施有力,收獲滿滿——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狀況總體好轉,青海湖湖泊面積相當於增加了15個西湖,湟魚資源量為上世紀80年代保護初期的近30倍,有223種30餘萬只鳥類在這裡棲息繁衍;可可西裡申遺成功,創造了中國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遺產地新紀錄;全省城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達到88%;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啟動……
青海省委書記、省長王建軍強調,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維護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青海人的努力。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聚力綠色發展
做好生態保護,不是不要發展。
青海的省情有一對『大小』之辨。『大』,是指青海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不包括自治區)。『小』,是指青海是經濟總量最小的省。
72萬平方公裡,近600萬人口,生態重省青海也面臨如何更好發展、如何處理保護和發展關系的問題。
據專家初步測算,青海生態資產總價值達18.4萬億元,佔全省總資產的82.7%。青海經濟發展,也要圍繞生態做文章,青海省負責同志思路清晰。
2017年,青海提出加快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其中的要義就是放下經濟總量小的包袱,把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起來,把高原生態農牧業、新能源產業、生態文化旅游業等生態產業打造起來,打好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兩張牌。
綠色發展,青海以循環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綠色制造工程。
在青海廣袤的土地上驅車馳騁,藍天白雲競相追逐,不留意間,卻會置身一片光伏的『藍色海洋』。空氣稀薄、透明度好,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青海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全國太陽能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條件最優的地方。尤其是柴達木盆地、共和等地,堪稱太陽能資源的『聚寶盆』。
青海做足『陽光工程』。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自2012年以來已有40多家企業入駐,年平均發電量達50億千瓦時。位於共和縣塔拉灘黃河公司產業園內的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更是解決了光伏發電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的難題。這個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通過電網調度系統自動調節水電發電,實現水電和光伏發電的互補,從而獲得可靠的電源。2016年11月,借助這個項目,青海清潔能源首次跨區外銷到江蘇。
在黃河公司產業園內,還有牧民的牛羊成群。『光伏電站建起來,草場也變綠了。』國家電投集團黃河公司海南新能源發電部維護中心副主任宦興勝說,他們監測發現,光伏板讓風速減小了50%以上,蒸發量減少了30%以上,草地的水源涵養量大大增加。荒漠變成了草場,於是有了園區和牧民的合作,養出了『光伏羊』。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