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5年帶動投資逾50億!來看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最新『樣本』!
2018-06-26 16:43:43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備受矚目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難、科技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的問題,如今迎來一個新的解決『樣本』。

  不看論文,就看現實生產力

  『5年時間,我們成功吸引和帶動了大中型企業投資超過50億元,新上市企業兩家!』

  說這話的是一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變革性納米產業制造技術聚焦』(以下稱『納米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王琛,場合是在該院6月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

  如果不是在中科院院機關舉行的會議,這很可能被看作一場『企業公關秀』——與會的人員裡,不管是王琛,還是其他的研究員、工程師,抑或是局長、處長,張口閉口所談之事似乎總離不開幾個關鍵詞:『納米技術』『樣品』『產品』『商品』『產品競爭力』『產業水平』『社會效益』,等等。

  所折射出的,恰是當今社會對於科技創新『最為迫切』的一種訴求:高大上的科技成果,究竟何時能從實驗室『醒來』,真正走向生產線,飛入尋常百姓家?看似平常的發布會上,中科院向外推出了納米先導專項這一科技成果『落地開花』的樣本。

  專項始於2013年7月,完成於今年6月。王琛說,歷時5年,專項團隊已經實現納米技術從『基礎研究』的突破,到『變革性產業技術』的跨越,打通了困擾科技經濟發展『兩張皮』的『最後一公裡』。

  為何是納米科技?

  作為上世紀末開始興起的新興學科,納米科技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與國際同步進行了科研布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就將其列為我國『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領域之一』。

  根據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齊濤的說法,

  得益於國家的重視和高強度的投入,納米科技在我國的發展速度應該說是『領先國際』。比如,1997年與納米相關的SCI論文中只有6%涉及我國作者,從2011年開始則超越美國而居世界首位。

  在納米科技論文被引次數、高影響力論文以及專利方面,也呈現了類似的迅猛發展態勢。2017年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聯合發布的白皮書顯示,我國納米領域的高被引論文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2%,是全球的3倍多。

  我國是納米科技論文的世界第一產出大國,但並非是納米科技應用的強國,如何將『納米基礎研究』的成果,向『納米產業技術』再跨一步,仍是擺在我國科技界和產業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齊濤說,中科院開始思考如何將我國納米科技研究的優勢和積累——至少在納米科技領域可以自豪地講『我們是科技論文和一些基礎研究的領頭羊』,『有很好的底子去做進一步轉化』——轉化為納米科技成果應用促進企業轉型昇級、催生新興產業的驅動力。

  正是在這樣的重大需求牽引和頂層設計的指導下,最終形成了如今這個納米先導專項。

  這個專項布局了動力鋰電池、綠色印刷、納米器件、納米催化、體外診斷、納米化藥物、水/電/油典型應用、產業共性平臺支橕與標准等8大板塊共17項研發任務,專項團隊共集成中科院20多個科研機構13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

  說白了,就是集中一群科學家的力量,一起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牆』,疏通納米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

  王琛說,專項要做的就是促進納米技術『創新鏈』和我國納米『產業鏈』精准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國家重大需求和現代化事業中去。

  成果過硬否?

  5年過去,專項中的相關項目紛紛『落地』。王琛稍作列舉——

  面向下一代高能量密度應用的固態鋰電池、鋰硫、鋰空電池的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並在快速實現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轉變。

  『中國創造』的綠色制版設備及納米技術打入發達國家,成功上演『變軌超越』,並實現節能減排,徹底解決相關行業的廢水、廢液、廢渣、VOC等排放問題。

  以其中的『納米綠色印刷產業鏈』項目為例,該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告訴記者,納米綠色印刷制造技術,從源頭解決了傳統印刷產業鏈的污染問題,形成納米綠色印刷完整產業鏈技術,有望引領印刷業綠色革命。

  他打了一個比方:納米綠色印刷對於傳統印刷,就如同數碼照相對於膠卷照相的革命。

  傳統印刷產業鏈主要涉及曝光衝洗制版、電化學氧化制備鋁版基、使用有害溶劑油墨三大關鍵污染環節,相形之下,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則采用全新的工藝路線,具有工藝簡捷、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節能減排等多方面優勢。

  目前,宋延林帶領的研究人員已經突破傳統版材電解氧化的工藝路線,建成世界上第一條無電解氧化工藝的600萬平方米納米綠色版基示范線。此外,還突破水性油墨難以用於塑料包裝印刷的國際難題,實現綠色水性塑料印刷油墨的關鍵技術突破。

  更為重要的是,宋延林說,他們並未停留在純技術層面而『沾沾自喜』,還發展了新概念的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在印刷電子、3D打印、印染、建材等眾多重要領域實現應用,並主持起草相關國際標准工作。

  『納米健康技術』項目研究骨乾、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高級工程師沈海瀅說,包括蛋白質、核酸在內的一些人體分子,處於納米尺度,如此科學家就可以利用納米材料結構和功能的特殊性質,實現對這些生物分子的識別、捕獲,甚至進行『體外診斷』。

  據沈海瀅透露,目前,項目組已經研發了新型的結核病診斷技術以及『腫瘤捕手』技術。這其中,結核病診斷技術具有高特異性,產品性能優於進口試劑盒;『腫瘤捕手』則實現了對循環腫瘤細胞的高效富集和檢測,產品性能也顯著優於國內外同類型產品。

  『可以說,經過5年努力,我們已經將實驗室的一些技術進行產業化開發,獲得了一些技術突破,實現了納米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突破。』沈海瀅說。

  一個最佳的例證就是,該項目組研發的多款產品,已經通過國家主管部門組織的注冊檢測、臨床實驗、體系考核,獲得了醫療器械證書。沈海瀅說,這將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3億元。

  僅靠『砸錢』就能解決?!

  從基礎研究到實現產業化,一般來說,需要經過技術原理構想、實驗室小試、中試放大以及產業化發展等多個階段。最難的部分是哪個?

  『長續航動力鋰電池』項目負責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泓的答案很明確:從小試到中試。

  這個階段要以實驗室小試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大規模產業化生產為目標,『涉及技術、生產多方面,失敗風險很大,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在這個環節「砸錢」投入,這也是很多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走不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李泓說。

  這時,中科院的先導專項就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齊濤說,先導專項定位於解決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面向未來的一項重要戰略安排,『可以說,就是對國家科技計劃序列的「豐富和完善」』。

  李泓說,『長續航動力鋰電池』項目的關鍵材料,如今均已進入中試階段,已供貨30多家電池,與電動汽車等企業形成合作關系,初步形成了產業影響。

  這就是靠專項的支持下,技術『越來越成熟』。他告訴記者,想要提高純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跟電池的能量密度有密切關系。以某車企的EV200車型為例,在電芯能量密度180Wh/kg時,一次充電只能走200公裡,如果把能量密度提昇到300Wh/kg,一次充電就可以實現470公裡的續航裡程。

  據他透露,今年6月底我國有望實現電芯300Wh/kg的技術。

  這些傲人的成績,與專項的考核和管理方式不無關系。其考核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不看論文,就看現實生產力!

  齊濤說,先導科技專項堅持『目標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響』的12字總要求。

  王琛說,在這個總要求的指導下,納米先導專項的考核進一步明確,『不考核科技論文的發表情況,始終專注於我們的納米科技成果是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社會是否由此得到了諸如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增加就業等的社會效益。

  企業是否通過消化吸收我們的納米技術成果提昇了產業水平,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至於管理方式,則是齊濤所說的『一辦兩線三組』的管理架構。這其中『一辦』,是指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就是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兩線』是指行政指揮線和科技攻關線,『三組』則是指行政協調組、專項總體組和專項監理組。

  這其中頗值得一提的是專項監理組。納米先導專項一位監理說,監理制度正是一套閉環管理系統,項目承擔單位落實成效,也將由監理專家檢查,『有些首席科學家不敢講的話,我們敢講,要為整個專項負責!』

  事實上,5年來,整個納米先導專項先後與70多家不同的企業合作,這背後除了堅持過程管理外,還有『競爭擇優』的動態調整,說白了『年度經費支持額度與測評結果直接掛鉤』。

  盡管專項暫告一段落,李泓回想起來仍覺得不易:這不是做幾個實驗、發幾篇論文就可以『交差』的,而要拿得出第三方認可的好電池來。

  衡量他們的尺子,不再僅僅是科學家同行,還有市場。

  記者&微信編輯:邱晨輝。綜合中國青年報2018年06月25日12版報道《不看論文,就看現實生產力》。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