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為自己的人生志願負責到底
2018-06-22 19:35:50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鍾焦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原標題:為自己的人生志願負責到底

  進入6月下旬,各省份即將陸續發布高考成績,志願填報也成為近期廣大考生和家長心頭的一樁大事。『高考成功,一半看分數,一半靠志願』在坊間盛傳,精明的商人早已捕捉到了個中商機。據報載,市場上打著『大數據預測錄取概率』『專家一對一指導』等旗號的高考志願填報服務最近集中登場,要價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志願填報服務近幾年逐漸興起,善於蹭熱點的商家今年紛紛把『大數據』當作新賣點。據媒體報道,一些高考志願填報服務機構聲稱擁有自己研發的錄取公式,只需把今年和往年的高校招生計劃數、考生成績、排名等多個數據填入公式,即可估算出各院校、專業的錄取概率。一些考生和家長正犯愁之際,猛然見市場上竟有如此『高端』的服務項目,一時難免心花怒放。或許有人認為,通過『大數據』測算得出的結果較為客觀可信,但倘若搞清楚其背後的操作機制,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首先,『大數據預測』的核心賣點在於數據,不少機構聲稱與教育行政部門、考試院等有合作,明示或暗示自家有特殊渠道可以拿到權威數據。但這卻是赤裸裸的忽悠,近期多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考試院專門闢謠,表示『從未和社會機構有過任何合作』。有業內人士坦承,機構依據的其實都是高校、媒體以往發布的公開數據,家長和考生並不難獲得。再者,即便有權威的數據來源,想要精准預測一所高校及某專業的錄取分數線也絕非易事。不少高校歷年的錄取分數線如波浪般起伏不定,有的還會因報考人數、試題難度、學校吸引力等因素的變化而導致『大小年』式的大漲大跌,要摸清其變化規律並不比預判股市走向容易。社會機構所謂的『大數據』固然是唬人的『虎皮』,『資深』『頂級』專家也大多不靠譜,據媒體調查,他們大多只是一些普通高中老師甚至大學生。

  高考志願填報市場恰似一場精心策劃的『圍獵』,考生及家長就像麋鹿與羔羊,誘餌是『大數據』『一對一』『名師』等噱頭,服務提供商利用的正是當事者在特殊時期和重大抉擇面前的焦慮和迷茫。其實,志願填報方面的技術問題,只要考生及其家長肯下點功夫收集數據,並積極向高校招生辦或過來人諮詢,自己是可以搞定的,假手於人未必會勝過自己的判斷。

  『想學啥?去哪學?畢業之後要乾啥?』這纔是考生和家長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這三問倒過來思考其實更清晰,也更合乎邏輯。高考志願填報,在成績已定的前提下,核心問題在於:考生想在未來從事什麼職業?一些考生及其家長所謂的『選擇困難癥』,其實是以前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的後果。

  考生選擇職業究竟應當重點考慮哪些因素: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家長期待、個人興趣還是國家需要?這幾者之間孰輕孰重,應當如何平衡?這恐怕纔是考生及家長們最糾結的難題。對此,我們不妨聽聽先哲的思考和答案。

  1835年秋天,17歲的卡爾·馬克思寫下了《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當時他即將中學畢業,面臨昇學和就業的抉擇,經過一番深入思考,他在文中寫下了這樣的話:『我們應當認真考慮: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受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我們不能苛求今天的考生都能像馬克思一樣擁有高遠的人生志願和思想境界,但近兩百年之後,馬克思在文中提出的精彩問題和作出的深刻解答,仍能穿越時空,具有一股直指人心、恰似當頭棒喝的強大力量。

  『志願』的字面意思是『有志於並情願』。高考生大多已年滿18歲,不妨把填報高考志願當作一次重要的『成人禮』,遵循內心深處的聲音,冷靜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志願自己定,並為自己的人生抉擇負責到底。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