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粽葉飄香香滿堂 端午民俗喜歡暢
2018-06-18 21:11: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廣州6月18日電題:粽葉飄香香滿堂端午民俗喜歡暢

  新華社記者

  『游旱龍』『劃喜船』『賽龍舟』『九獅拜象』、包粽子、掛艾草、品花宴……端午節前後,眾多特色活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在體味文化內涵,感受民族情懷的同時,百姓們在民俗傳承中度過了一個詩意端午。

  18日下午13時許,在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所城鎮大城所的城隍廟前,擠滿了前來觀賞『游旱龍』活動的村民。身著古裝戲服的村民奏響潮州大鑼鼓,在一陣喜氣衝天的鑼鼓聲和鞭炮聲後,6名村民抬著一條由彩紙裱就的『紅龍』由廟而出,繞著大城所穿街走巷,進行巡游活動。所到之處,村民夾道喝彩,不時有孩童自小巷裡衝出,『偷』走由繡球制成的龍須,寓意著帶走吉祥,場面異常熱鬧。巡游結束後,人群再簇擁著彩色龍舟到東門港灣邊焚化。

  大城所是潮汕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是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大城所游旱龍』民俗也是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游旱龍』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裡的龍舟既不載人,也不下水,5米長的龍舟由紙和竹篾制成,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六,當地群眾依次巡游粉、褐、青、紫、紅、黃六種顏色的龍舟祛邪祈福,別具特色。

  今年65歲的楊遠是『大城所游旱龍』民俗第十六代傳承人,據他介紹,大城所之所以出現與眾不同的端午民俗,是因為歷史上當地曾為抗擊倭寇的軍事城堡,四周沒有溪河水域,『端午節時不能賽龍舟競渡,村民就只好做紙龍,在村裡「游旱龍」祈福。』

  當日,蚶江畔,鞭炮起,佾舞動……作為第十屆海峽論壇兩岸青年交流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配套活動,福建省『我們的節日·端午』主場活動——第十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泉州石獅市開幕。

  蚶江鎮蚶江村後垵澳,『王爺船』巡海儀式進行得如火如荼。信眾恭抬『王爺船』放置海邊,根據風向調整風帆,由1艘舢板船護送出海直至回岸,信眾恭送『王爺船』回『五王府』,安置原處。『王爺船』巡海儀式是石獅海洋文化的特色活動之一,自公元1784年開始,臺灣鹿港和石獅蚶江就有對渡,自對渡開始,閩臺兩地民眾同放王爺船及王爺船海上巡游這一祈求行船順利的民俗一直延續至今。

  今年的閩臺對渡文化節以『相約端午節兩岸一家親』為主題,仍以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為核心,延續了12年來兩岸共度佳節的傳統。據介紹,18日至20日閩臺對渡文化節期間,當地陸續舉辦龍舟邀請賽、海上潑水、『海上捉鴨』『王爺船』巡海儀式、攻炮城等多項民俗活動。

  『從2007年第一屆閩臺對渡文化節開始,我們年年都組團來參加。之所以被稱為熟悉的客人,並不只是因為每年參加,而是蚶江與鹿港擁有一樣的文化、一樣的民俗、一樣的語言,還有那血濃於水的特殊感情。』臺灣鹿港文教基金會參訪團團長蔡雨亭說,經過十二年的沈淀與堅守,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已成為海峽兩岸頗具規模、獨具民間色彩的交流盛會,將不斷推進海峽兩岸人民由『一家親』走向『一家人』。

  6月15日五月初二,湖南婁底市傅家灣的村民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劃喜船』來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婁星區埡古村傅家灣位於孫水流域,蜿蜒而來的孫水在這裡變得平坦。劃喜船是流行於婁星區埡古、磨子石、高溪一帶的端午習俗,是一種以劃龍船的形式來還願感恩的原始而古朴的民俗活動,表達了以埡古村為中心的孫水流域人們對自然的敬仰和感恩,是梅山水運文化在這一地域的特殊表現形式。

  『劃喜船』不以比賽為主,而是以娛樂為主,紮喜船、唱車燈戲、耍武術、散齋粑,吸引附近十裡八鄉村民參與。

  『劃喜船』民俗活動在埡古這一帶已傳承了近300年,成為比過年還隆重、熱鬧的節日。每年端午前夕,傅家灣人村裡的青壯年男人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會自覺回村參與『劃喜船』活動,不計報酬。村裡男女老少都會參與,走不動的也由家人攙著到河邊去。隨著時代發展,祭拜活動融入新的內容,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成為當地村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群眾參加,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

  16日上午,在北京延慶媯水河畔,盛大的演出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觀看。自2009年起,北京端午文化節每年都在延慶舉辦,今年文化節共設置了『世園杯』龍舟賽、包粽子比賽及體驗、『非遺大觀園』端午游園會、冰雪項目體驗等12項活動。由於延慶是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北京世園會)舉辦地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區之一,今年的活動還融入了『世園』和『冬奧』元素。

  作為文化節的重頭戲,『世園杯』龍舟賽16日在延慶夏都公園擂鼓開賽,包括首都高校大學生龍舟賽、京臺龍舟友誼交流賽和延慶區群眾龍舟大賽三項比賽。媯水河上,各龍舟代表隊劈波斬浪、競渡爭流,今年還增加了『世園隊』『冬奧隊』和『中關村延慶園』3支新晉隊伍,為北京世園會、北京冬奧會和延慶綠色發展加油助力。

  16日,在千年古鎮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堯壩鎮,一場原汁原味的端午節民俗體驗活動引得上千游客駐足觀賞。從動樂伴奏、獻官入列、有司就位、從祭入列,到上祭品、淨手、焚香、首拜、再拜、三拜,一幕幕古代祭祀情景再現,游客在切身體驗中品讀端午文化。

  當日,在瀘州市江陽區華陽街道康樂社區,一首古韻十足的開場歌曲揭開了今年端午節瀘州社區文化活動的序幕。活動現場,小朋友們伴舞誦讀經典《離騷》,追懷屈原,頌揚照耀千古的愛國精神,感受中華經典詩詞的魅力。大人、小孩身著漢服,在莊重的樂曲聲中行漢禮、誦經典,穿越時空,體驗古代禮儀文化。

  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的油畫創意產業園廣場上,伴隨著鑼鼓與嗩吶聲,9只彩獅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奔向頭戴大紅花的『大白象』。彩獅如眾星捧月般圍著慈祥的『大白象』做出各種動作,前翻後仰,相互逗趣;祥龍來回穿插、翻騰,麒麟則伸頸縮腰,瞻前顧後;『大白象』甩動著長長的鼻子,搖頭晃尾,接受龍獅麒麟的朝拜……

  客家民俗活動『九獅拜象』起源於明末清初,是上猶縣省級『非遺』保護名錄代表性項目,在每年春節、端午等重要節慶活動和其他節假日進行表演。栩栩如生的獅、象、麒麟和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以舞蹈的形式表達著九州同慶、欣欣向榮之意。

  『上午看龍舟競渡,下午看「九獅拜象」,今年的端午節大飽眼福。』一大早,上猶縣東山鎮中稍村村民朱立煌就帶上相機,騎著自行車來到縣城過文化端午。『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場觀看「九獅拜象」的表演,氣勢太恢宏了,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湧上心頭。』

  『我參加「九獅拜象」表演已經有3年了,有時遇到節假日,我還會把孫子帶著一起來。』身穿紅色鮮艷服裝的表演者陳澤鼎說,端午等節假日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參與采寫記者毛鑫、王朝、謝櫻、魏夢佳、劉海、鄔慧穎)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2018網絡中國節·端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