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端午的想頭:凝聚家的意義完整性
2018-06-18 15:16:28 來源:中國網  作者:唐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唐偉 青年文化學者

  端午是什麼?

  是碧波江頭的葉葉龍舟競渡,是柴門院落的青青艾草低垂?還是那縷縷粽香四溢的口留餘味?

  端午為什麼?

  為紀念屈子大夫的愛國投江,為彰顯忠良子胥的大義凜然?還是為銘記孝女曹娥的決然殉父?

  兩個問題,或許都沒有標准答案。其實既不需要,也沒必要。因為,從端午命名的那一刻起,答案就已經注定。

  端者,初也,端午,五月初五,端陽重五,初始亦重復。陽光冷暖合宜,雨露乾濕正好,園裡果蔬恣意,林間枝繁葉茂……當此風調雨順季節,時逢萬物生長之際,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天道酬勤,何以酬天?我們似乎欠時間一個說法,欠自然一個儀式。

  以此觀之,無論是龍舟競渡,還是門懸艾草,賡續千年的端午傳統習俗,或許並不是無意的巧合:充滿意味的時間,命途多舛的人物,慷慨悲壯的情節,怎麼看都像是有意的安排——這安排既是天人合一的悲喜調和,也是貫通古今的物我相融。

  習俗源於故事,故事成就習俗。『角黍蒲醪開宴集,何如往代賜梟羹』,端午的習俗不乏廟堂精英的禮序願望;『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五月的故事包含有江湖百姓的生活智慧。有集體狂歡的宴饗歡愉,亦有面向個體的哀思遙寄,習俗的程序,涵容著先民敬天,故事的意義,寄於端午命名的音節和韻律。

  作為傳統節日的端午,逾越千年,成為現代國家的法定假日,意味著原來不成文的民間習俗,得到了國家法律意志的承認與首肯。在工業文明時代,如何傳承農業文明的精神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煥發出新的活力?

  而現如今,遷徙定居異鄉,成為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常態。因為生活,因為工作,家庭的完整性,越來越成為一個尷尬的現實問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法定假日纔有了特殊的意義,即在維系家庭完整性的意義上,國家法定假日的確不可或缺。

  對國人特別是上班族來說,端午放假的這三兩天,不僅意味著回望傳統的休息,也意味著切換一種生活方式:或短途旅行,放松心情;或回家團圓,盡享家的溫情。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春節清明,還是端午中秋,都有了統一的內在屬性,即凝聚家的意義完整性。

  節日的習俗、故事,或者意義,承擔著維系民族、種族共同體的聯系組織功能。端午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在於端午的習俗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於經由這一節日貫穿而來的人的聚合,家庭的復圓。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2018網絡中國節·端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