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富蘭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現如今,許多青年人談起端午節,了解最多的是粽子、屈原和龍舟,而對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這也難怪,現代城市生活讓人們離自然物候日益疏遠, 『端午』的本義也就漸漸陌生起來。
如今端午節雖然是法定節假日,但由於商家的推波助瀾,超市賣場裡打出的廣告都赫然是『香粽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大抵都有標志性的食品,久而久之,在人們的認知裡端午節真的成為『香粽節』、『粽子節』,那真是令人不寒而栗,畢竟我們應該尊重祖先的端午節文化傳統啊!
具有二千多年悠長歷史的端午節,有很多節俗。晚清學者袁學瀾對中國的風土習俗,尤其是對歲時節日有精深的研究。他的《吳郡歲華紀麗》一書說到端午節的內容相當宏富,涉及十幾個方面的內容,大致有:『修善月齋』、『進長命縷』、『貼天師符』、『懸鍾馗像』、『瓶供艾蒲』、『角黍包裹』、『黃魚祀先』、『飲雄黃酒』、『蒲劍艾旗』、『釵符健人』、『草蟾合藥』、『荷囊節物』、『五毒符門』、『避瘟蚊煙』、『山塘競渡』這15個習俗。
袁學瀾描述古人過端午的傳統時,也多處提到了屈原及龍舟。如提及賽龍舟盛況時,他認為吳越之俗系祭祀伍子胥,楚俗為祭祀屈原。學界公認的說法是,端午本是上古時代起源於火神及夏神的祭祀之節,楚人自命為火神祝融之後裔,故而慶祝這個節日。後有楚人屈原於政治失意後乃擇此日悲憤沈江。後人為懷念屈原,遂以此日作為祭屈原之日也。
我認為,端午節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的,若能通過祭祀屈原激活國人蘊藏於心底的愛國基因,不僅會使個人夢想更加燦爛,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也將更加觸手可及。弘揚愛國主義情懷需要有著名愛國人物的感召,需要這樣的傳統節日來感受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
但不知什麼時候起,除了屈原、粽子、龍舟之外的林林總總的端午節傳統習俗都不提了,甚至要加以『批判』。有人大講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龍舟競渡是為了打撈屈原的遺體,新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也就知道端午就是屈原節,『詩人節』,浪漫固然浪漫,但對於民眾生活與自然物候的關系是一種輕慢,對古人的傳統是一種偏頗。
『端午』又名『端陽』、『天中節』,意思是天地間和人世間『陽氣的端點』。因為暑氣侵襲,江南又潮濕多雨,不但農作物最易遭受病蟲害,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也會開始感覺很不舒服。故而端午節對於講求順應天時的古人而言,是在提醒人們要處理好天人關系,也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人與社會的關系,具有非常現實的生活意義和實用意義。通過這個節日,警示人們采取可能的一切措施,安全度夏。這種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於生活的熱愛與對生命的尊重。
農歷五月五,佳節又端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端午節作為中國首個成為世界非遺的節日,活態傳承在民眾生活裡。如今有謠諺唱道:『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傳統節日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形式,但作為傳統節日靈魂的精神文化內涵不應該被遺忘,身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我們應該尊重祖先的文化傳統,努力讓端午節的物質形式和精神文化內涵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新時代浪潮的推動下,尊重祖先的文化傳統,闡發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讓古老的端午節煥發新的青春活力。(作者系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