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文昌航天人:能為航天事業貢獻力量是一種榮幸
2018-06-13 16:4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人民網文昌6月13日電(枉源) 『航天是一項關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事業,能夠為這樣事業貢獻力量,是一種榮幸!』對於這樣的選擇,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中心技術室主任王建很自豪。6月12日,人民網記者一行探訪了文昌航天發射場,在這裡感受到了航天人為航天事業作出的努力和貢獻,航天這個大平臺,也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文昌航天發射場,位於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境內,是中國首個濱海發射基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低緯度發射場之一。該發射場可以發射長征五號系列火箭與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

  作為低緯度濱海發射基地,文昌航天發射場不僅可用於滿足中國航天發展的新需要,還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較大線速度,以及慣性帶來的離心現象,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減少,亦可通過海運解決巨型火箭運輸難題並提昇殘骸墜落的安全性。

  如果不是有著一個航天夢,如今的王建可能是一名大學老師,或者是一家科研院所的研究員。而四年前的選擇,讓他成為了一名航天人。

  2013年底,28歲的王建從某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畢業,並取得了博士學位。他說:『我們當年大多數同學的選擇,一是留校任教,二是去科研院所,但對於我而言,我更喜歡航天。』

  當時,中國首個濱海發射火箭基地——文昌航天發射場建設已接近尾聲,需要不少王建這樣的專業人士。『文昌航天發射場是一個全新的發射場,對於我這樣一個剛畢業的人來說,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這是一個廣闊的舞臺。』王建說。

  火箭發射是一個系統工程,而指控中心則是火箭發射的『大腦』,王建所在的團隊,就是為這個『大腦』正常、穩定運轉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橕。這個『舞臺』雖然廣闊,但是需要自己有足夠紮實的功底纔能保證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嚴謹而沒有差錯的。

  在我們航天領域,不可能依賴別人,一定要靠自己。王建和他的團隊,在一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二沒有案例可以參考的情況下,僅用半年時間,晝夜奮戰、攻堅克難,研發出國內首套國產操作系統下的指揮信息系統,擺脫了對國外操作系統的依賴,實現了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相比以往,這套系統使指揮員對火箭飛行狀態的把握更加直觀、准確,為火箭的成功發射提供了堅強有力地技術支橕。更重要的是,這一成功案例在航天系統引發強烈反響,更好地開發國產操作系統,實現信息系統的自主可控,成為一股風潮。

  王建說,國內首套國產操作系統下的指揮信息系統成功研發,更加讓自己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如果不創新,我們的事業就不會向前發展。創新,永遠在路上。』王建和他的團隊,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在航天發射中的應用,促進航天事業更好地發展。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