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潘鏡芙,1930年出生於浙江湖州,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電機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驅逐艦總設計師。
潘鏡芙主持設計的新型驅逐艦成功縮短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對提高中國海上防御作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1995年,潘鏡芙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左上圖潘鏡芙(左四)在051型艦艇上指導工作。右下圖潘鏡芙在052型驅逐艦作戰指揮室內工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常理攝
2018年4月12日,正當我國自主研制的新型導彈驅逐艦——長沙艦在南海海上閱兵時,一位88歲的老人也在上海閔行區家中密切關注著這一時刻。
這位老人,就是我國著名船舶工程專家潘鏡芙。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潘鏡芙參與、主持了我國最早的兩代四型導彈驅逐艦的研發、設計、建造工作,被譽為『中國驅逐艦之父』。
如今,雖年事已高,無法登艦,但是潘老的心裡卻放不下他一生為之奮斗的艦艇事業。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要到七?一研究所上海分部轉一轉,與工作人員們聊聊天,交流最新的行業動態。只有這樣,他纔會感到踏實放心。
驅逐艦上安裝導彈
驅逐艦,是海軍裝備中最重要的艦種之一,以速度快、戰斗力強著稱,能夠執行對海攻擊、支援登陸和反潛、防空等多重任務。1953年,我國與前蘇聯簽訂相關協議,購買了4艘07型驅逐艦,作為海軍成立之初的頂梁柱,獲得了『四大金剛』的美譽。
然而,守衛我國海域安全,怎能依靠外國的裝備?建造中國人自己的驅逐艦,是潘鏡芙那一代船舶設計師們的共同夢想。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央軍委批准了我國自行研制驅逐艦的方案,七?一所承擔全艦的總體設計工作。同時,還附加了一個重要條件——在艦艇上安裝導彈武器系統,即設計建造出中國自己的導彈驅逐艦。
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收到這一消息的潘鏡芙和他的同事們無比激動,他們早就憋足了勁兒要大乾一場。
理想雖然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迎接潘鏡芙和設計師們的,是一場空前的艱難跋涉——沒有可以借鑒的設計經驗,缺少參考圖、技術資料以及大型艦艇技術標准,所有『線索』只是前蘇聯留下的部分資料,缺少現代化的計算機設備和計算軟件。每每需要大型計算,只能靠輪流操作一臺手搖式計算機來解決……
在這樣的技術條件下,建造一艘火炮驅逐艦已屬不易,更別說要將導彈安裝上艦。在一次技術研討會上,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軍艦是一個大系統,導彈只是艦上的一個分系統,把導彈系統裝到艦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發揮最大的作用。』
至今,每當回想起這段話,潘鏡芙都坦言對他的啟發很大,使他對『系統工程』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潘鏡芙率領技術人員,反復試驗導彈、火炮、反潛等武器系統的裝艦。設計師們在『四大金剛』中選了一艘船,裝上導彈發射器,通過發射導彈來測量溫度、壓力等數據。在一年時間裡,他們不斷改進艦船的部分區域,如發射器周圍耐受不了高溫,他們就加厚鋼板;為防止彈體滑落入水,他們在艦上安裝簡易發射架……
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和嘗試,潘鏡芙和設計師們在當時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創造性地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1971年底,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051型)首艦『濟南艦』完成試航交船,國外將其稱為中國『旅大』級驅逐艦。
該型艦較蘇制驅逐艦更長,噸位更大,最高航速基本相當。這也是中國軍艦第一次將武器由單個設備發展為包括導彈系統、火炮系統、反潛系統等武器系統,並將電子雷達、方位水平儀等大量設備儀器的數據與武器系統聯合起來,作戰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兩步走』和『兩條腿走路』
改革開放後,潘鏡芙對艦船研制設計的勁頭兒更是有增無減。『我國驅逐艦雖然實現了「零」的突破,但是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們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絕不能再擴大了。』潘鏡芙在心裡默默地下定決心。
為盡快提高我國艦船的作戰能力,潘鏡芙提出,要讓艦上各種武器和電子裝備形成有機協調的全武器作戰系統,有效提高作戰指揮控制的自動化程度。
1983年,當時的國防科工委決定設計和建造第二代導彈驅逐艦。潘鏡芙對此提出了『兩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改進現有已服役的第一代艦艇,研制出改進型驅逐艦;第二步,加緊設計建造新型驅逐艦,同時形成自己的全武器作戰系統。這一思路馬上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潘鏡芙同時受命擔任這兩型驅逐艦的總設計師。
設計之初,潘鏡芙根據過往經驗提出在陸地上建立全武器試驗場的建議,將所有擬裝船的武器系統和設備,在陸地試驗場做對接測試和聯調,確認無誤後再裝船。事後證明,這一方法加快了艦艇的建造速度而且保證了質量,使得海上試驗周期大幅縮短。
1990年,兩艘『旅大級』改進型驅逐艦相繼完成。與此同時,我國新型驅逐艦也在緊鑼密鼓地設計建造中。潘鏡芙又大膽提出『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要盡可能采用國內現有先進技術成果;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外先進的系統和技術,並設立國內技術責任單位和生產單位,實施國產化工作。
這一想法一經提出,馬上遭到質疑和反對。但是,潘鏡芙力排眾議,鮮明地指出:『需要我們自行研制的系統和設備遠比進口的要多得多。我們首先應該立足自身,只有遇到國內短期解決不了的問題,纔能考慮引進國外設備。提高技術起點,這與自力更生並不矛盾。』
1994年和1996年,由潘鏡芙主持設計的中國新一代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和青島艦分別交付海軍使用,新型艦艇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從此,實現了柴燃聯合動力裝置、大功率燃氣輪機、柴油機的國產化,填補了國內空白,意義重大。艦體設計、動力裝置、戰斗損管以及武器裝備等,都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為學當似金字塔
1995年,哈爾濱艦先後訪問朝鮮、俄羅斯;1997年,又作為中國海軍編隊主要軍艦訪問美國、墨西哥、秘魯和智利,實現了中國軍艦首次環太平洋航行。2002年,青島艦遠航4個多月,橫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實現了中國海軍歷史上的首次環球航行。
此後,已過70歲的潘鏡芙,從技術一線具體負責艦船設計工作轉入幕後,繼續為我國艦艇事業默默地作貢獻。有一次,他參觀某引進的驅逐艦時,激動得像年輕人一樣鑽進導彈的發射管裡查看,又登高鑽入對空導彈天線罩內的狹小空間觀察,汗流浹背卻樂此不疲……
相對於堅守在現場處理技術問題,退居二線後的潘鏡芙有了更多時間來研究導彈驅逐艦等水面艦船的一些深層次發展問題。比如,世界現代艦艇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在中國應該發展反潛艦、防空艦,還是發展多用途艦?大艦與小艦如何定位?如何擴大系統工程,從艦載作戰系統走向編隊作戰系統等。
20多年來,潘鏡芙不斷用知識繼續豐富著自己,積極學習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技術。他先後撰寫了《新型驅逐艦研制中的經驗和體會》《21世紀武器裝備發展及對策研究》《水面艦艇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的發展》等一大批高質量學術論文,並經常接受高層科研設計諮詢,為我國海軍發展和國防建設繼續貢獻著力量。
回顧數十年科研經歷,潘鏡芙說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為學當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還從英文諺語裡找到了對這句話的最佳詮釋:『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對什麼領域都了解一點,對某個領域洞悉一切)。』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