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踐行者】這一群人深愛社區 為孩子們無私付出
2018-06-08 19:14:50 來源:金羊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為何一個不在城中心的兒童之家成為全省最美?

  記者探訪:美與環境高檔無關,美源於打造『最美』的這群人

  馬佔紅(中間),廖雪梅(左三),梁自玉(右二)

  文/圖金羊網記者 劉雲

  《廣東省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省90%以上的城鄉社區均建有一所兒童之家。依據這個的目標和要求,廣東省大力推進兒童之家建設再上新臺階,2018年3月,省婦聯啟動首屆尋找廣東最美兒童之家活動。

  2018年『六一』前夕,廣東十大『最美兒童之家』揭曉。有心人發現,廣州市天河區黃村街中海康城社區的兒童之家,不僅位於10家獲授牌單位之首,而且為全市唯一。

  是什麼,讓這個不在城中心且『名不見經傳』的兒童之家獲此殊榮?金羊網記者連續一周采訪觀察,發現:這裡的美,與環境高檔與否無關,而與深愛社區為孩子們無私付出的一群人有關。

  孩子眼中人見人愛的最美『五老』

  采訪中,印在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的笑臉,竟不是孩子,而是幾位平均年齡超過八十的老人。這幾位老人被社區居民尊稱:最美『五老』。

  何為『五老』?天河區黃村街康城社區居委會主任馬佔紅說,這是對『老黨員、老乾部、老勞模、老教師、老復員退伍軍人』的統稱。

  黃村街關工委副主任梁自玉今年85歲了,她是康城社區義工隊的創始人。據說,這支義工隊比居委會還早成立半年。為什麼要創辦這樣一支義工隊?梁自玉笑著說:『人會退休,但黨員不會退休。我們都希望成為活著有意義的黨員。』

  2008年時,在梁自玉老師的提議下,康城社區貼出了一個特別的『尋人通知』:尋找社區裡組織關系在社區或不在社區的黨員。這個組織找黨員的舉動,引來450個黨員報到。馬佔紅清晰地記得,社區居委再組織,把大家寫下的《我是共產黨員》的文章,以全手寫的方式,出一次大牆報。『這是極為重要的信號,讓社區裡的每個黨員樹立了「我為人人」、「服務基層」的信念。』馬佔紅說。

  11年間,義工隊由原來的10幾人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其中骨乾黨員有27位,佔比約1/4。這群熱心為社區的義工隊和骨乾黨員們,為最美兒童之家的建設,貢獻了力量。八旬黨員肖孟壽就是大家共認的熱心人。

  1938年出生的肖爺爺最愛做『孩子們的宣傳隊員』。康城社區的孩子們告訴記者,懂下棋會書畫的肖爺爺,承接了社區『兒童園地』,將社區孩子的優秀畫作,以手工裝訂的方法,原汁原味地裝飾在小區海報欄裡。每到暑假,他又自己編寫教材,義務為孩子開設象棋班,一開就是五年,棋班開得有模有樣,既有開學儀式,也有畢業禮,既上課還比賽,孩子們在肖爺爺的帶領上,開動了腦筋,不僅學習了象棋技藝,還在潛移默化中領悟了棋品藝德,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

  除了象棋課,『五老』義工隊還為孩子們引進書法課。最初的課堂因為缺乏場地,幾次借用安管飯堂。『那時,社區居委每月的空調經費只有800元,大人們不捨得用,自己吹風扇;只要孩子們上課,就一定開空調,保證課堂裡的清爽舒適。』康城社區義工隊第二任隊長廖雪梅告訴記者。

  開始上課時,孩子們常常把墨汁弄得到處都是,後來在羅宇娟老師的教育下,孩子們懂得『立字先立人』,良好的行為舉止和品德修養纔能寫出美的字來。在這樣的正確引導下,孩子們的書法課結束後,課室時再也沒有邋遢的墨跡,而是擦拭乾淨的桌面和地面。

  小家變大家,這是一個愛心兒童之家

  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傳承好家風,在康城社區,已不局限於一家一戶。把好家風帶到社區裡,在社區大家庭形成好家風,纔是康城社區給孩子們營造的最美之家。

  康城社區的孩子十分多,16歲以下的兒童大約1600多名,一些孩子放學後,沒有地方去,義工隊的黨員們就將孩子分組,分別帶到自己的家中,細心看護,『不管認識不認識的,只要是小區的孩子,我們都一視同仁。』廖雪梅阿姨說。

  在康城社區的三個兒童活動場所裡,記者看到,大孩子總是禮讓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們見到老人或長輩,會禮貌地稱呼『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在公共的活動場所,少有孩子為了拼搶一個滑滑梯的機會,推搡他人,或插隊夾塞。『這樣的良好氛圍,讓我感到社區人與人之間的心靠得很近。』丁香街二號居民劉阿姨告訴記者。

  有一個例子是社區眾多居民共同的記憶,那就是為馬俊(女,化名)捐款的愛心行動。

  馬俊(女,化名)是康城社區的居民,大約七年前,因為遭遇家庭變故,又遇身患重疾,一個旁人眼中的女強人居然倒了。最讓馬俊難受的是聰明伶俐的兒子卻因這些打擊,變得不聽話不愛學習了。看到這些,社區居委主動聯合義工隊,上門探訪,組織捐助。『不僅社區全體黨員都捐了,而且還覺得捐得數額不夠,專門去到社區主街擺攤呼吁大家支持。最終,全社區捐了85000元。』馬佔紅告訴記者。雖然,後來馬俊因為癌癥晚期救治無療而去世,社區依然幫助她的孩子蘭麒(化名)轉變學習態度,並關愛家家中老人。令人欣慰的是,2017年,蘭麒經過努力考上了北京一所重點大學。

  『大家一直關心蘭麒的發展,他轉變懂事、長大成人,是對所有關心他的社區人們的最好消息。』馬佔紅說:『就在不久前,當我們提出為他申請助學時,沒想到這個孩子說了一句特別暖心的話:把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科普社區,給孩子更大的未來

  言教不如身教。在康城社區的兒童之家裡,記者看到由社區居民開設的課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反映熱烈,社區居民紛紛表示:一個好事例可以帶動一家人,一個好家庭可以帶動一個社區。

  據統計,現這個廣東省最美兒童之家所在的社區裡,獲『廣州市好人』稱號的有6位,獲『天河區好人』稱號的有12人。

  暑期又快到了,康城社區的義工隊和老黨員們又開始忙碌起來。他們一邊想著為孩子們組織科普講座,一方面琢磨著將兒童之家的環境打造得更好。

  原來,在這個遠離市中心的社區裡,開展了垃圾分類、環境消防、防震減災、心肺復蘇、遠離毒品等十幾種科普講堂,馬佔紅主任還主動帶隊跑到省科技協會把『科技大篷車』請到社區來,為孩子開眼界。

  問其為什麼要這樣做?馬佔紅說:『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這句話深深印入我們的心中,社區幾百個孩子,往小了說是幾百個家庭的未來,往大了說,就是涉及一個國家的未來。只有把祖國的幼苗培育好,我們纔對得起肩的職責和重擔。』

  在數日采訪中,記者深深被一群人所感染:他們有愛心,即使八九十高齡,也願為孩子們無私付出;他們有智慧,善於從看似淺顯的生活事件中挖掘引導孩子價值觀的道理;他們很前衛,不放棄學習保持與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童心。這或許纔是讓天河黃村這間兒童公園成為最美的原因吧。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