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多彩非遺,讓生活更美好
2018-06-08 19:14:49 來源:光明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6月9日,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據悉,今年的活動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口號是『見人見物見生活』『活態傳承、活力再現』『非遺讓生活更美好』『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

  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體系,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一方面,我們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便捷、舒適、清潔、安全等一些生活條件,享受著都市生活的創新創造活力和新鮮感、時尚感、運動感;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滿足於此,而是期望同時獲得鄉土社會的那份安寧、純真和自然。

  民俗、節日、歌舞、戲曲、傳統工藝等,之所以被看作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文化財富,就是因為在相關的實踐活動、藝術形式中,積淀和蘊含著天地、人生、歷史的豐富關聯。保護非遺、激活非遺、振興非遺,其終極目標便是重建人與天地、現在與過去的聯系。這是一種令人憧憬的夢想。這種夢想不是空想,而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的。

  2008年,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這是一個標志性的節點,意味著多數人的消費觀念,將從追求廉價轉向追求品質,從追求物質滿足轉向追求精神滿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些轉變,為復興傳統文化、做好非遺傳承准備了條件。

  例如傳統工藝,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曾經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工業發展、科技進步,傳統工藝出現了衰落的跡象,有些種類甚至瀕臨失傳。近年來,我們欣慰地看到,在景德鎮、宜興、蘇州、佛山等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傳統工藝得到了大面積復興,自然生態也得到了修復,慢生活與閑情雅致隨處可見。在黔東南,盛大的苗年不僅是游客的嘉年華,也是地方民眾自己的節日。傳統的織繡印染技藝,帶動了苗家婦女居家就業,也提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和文化自信。在藏族、蒙古族、羌族、彝族聚居區,傳統節俗、歌舞、服飾、餐飲不僅重新回暖,而且演變出適應都市生活的新樣式。

  今天,人們傾向於在文化而非輕工業的框架下看待傳統工藝。事實上,在文化、經濟大融合的時代格局中,亟待引入活態文化資源的產業領域數不勝數,例如建築、家居、服裝、旅游、教育、影視等。越來越多的現代行業,開始思考和重視傳統工藝的價值。例如,中國建築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在意識到千城一面的弊端後,連續兩年舉辦全國磚雕藝術大賽,計劃將傳統建築裝飾技藝引入現代建材市場。浙江東陽,是遠近聞名的『建築之鄉』。中央美術學院駐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於2017年9月設立,致力於恢復和振興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再如,不少本土服裝品牌開始關注傳統工藝與天然材料,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織繡印染技藝。一些傳統工藝企業,開始主動尋求跨界合作。例如,夢想打造中國本土奢侈品牌的蜀江錦院,將藍染與時尚設計結合的豐同裕染坊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逆城市化』的出現,依托自然遺產、文化遺產等開展的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蔚然成風。例如,中國汝瓷小鎮在河南汝州規劃建設,以文物保護、生態旅游、非遺傳承、藝術創新為指導原則。小鎮內,中國汝瓷博物館將成為一大亮點。浙江龍泉以青瓷和寶劍制作為依托,在短時間內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汝窯興盛於北宋,龍泉窯興盛於南宋。二者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恢復生產,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陣痛,如今都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在經濟發達的環太湖生態圈等地區,非遺正重新形成合乎自然規律的聚集,生態農業、手工業、文化地產與創意產業攜手並進。一些原本不如江浙一帶繁榮的地區,這幾年也獲得了文化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雲南、貴州等一些相對偏遠的省份,也因秀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吸引了眾多有志於振興鄉村的青年,再加上政府的合理規劃,目前在非遺傳承方面,也出現了比較好的形勢。這一過程中,民眾的幸福感大幅提昇,創新創業活力顯著增強。

  非遺,是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活態文化、特色文化。人民創造的文化,歸人民所有,為人民所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非遺作為富於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活態文化資源,開始在繁榮區域文化經濟、提昇民眾獲得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只有融入現代生活,非遺纔能保持活力。多彩非遺,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讓人民的家園更美麗!(陳岸瑛)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