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這個極度石漠化縣為何盛產『愚公』
2018-06-05 17:16:1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李自良 吉哲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這個極度石漠化縣為何盛產『愚公』

  求解不等不靠、在石頭縫裡向命運抗爭的西疇脫貧攻堅精神

  西疇人開山修路。(資料照片)

  在石旮旯裡造田造地,全家老小一起上陣,一乾就是好幾年。

  在『懸崖』上修路,變賣家當籌錢籌物,每天鑿石打岩不止。

  ……

  在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記者聽到最多的就是種種『愚公』故事:向大山挑戰,與命運抗爭,戰天斗地,移山不止。

  這樣的故事還誕育、延展成為具有獨特品格的西疇精神:艱苦奮斗,勤勞苦乾。

  西疇縣為何盛產『愚公』?新時代該如何看待『愚公』之『愚』?在與諸多『愚公』的交流對話中,記者感受到的是人在特定環境下的抉擇和不屈,現實而感人,真實而深刻。

   『愚公』何其多

  首先請隨著記者的探訪腳步,來聽幾則『愚公』故事:

  故事一:從石縫中摳出366畝土地

  巨岩猙獰,亂石林立,木者村是一個貼在石壁上的村莊。『向石旮旯要糧,在石縫中要地』是這個村的宏大目標。村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從石縫中『摳』出一撮撮泥土,並敲碎一個個奇形怪狀的大石頭,然後把石頭壘成地埂,把泥土填成土地,『無中生有』造出了366畝地。

  故事二:4戶人家6年終於修一條出村道路

  肖家塘村只有4戶人家。在村小組長侯壽高帶領下,4戶村民立下規約,早上7:30准時出工修路,晚上8:00收工回家,堅持修了6年時間,風雨無阻,寒暑不斷,其中一人在修路中去世,一人被石頭壓斷一個手指,硬是在大山深處刨出了一條『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來』的公路。

  故事三:負債累累打通『最後一公裡』

  岩頭村15戶人家居住在懸崖峭壁上,進村的最後1公裡長期被懸崖擋住。因為地形復雜不好操作,村民修這條路修了12年,戶均集資1.58萬元。不少人家為修路荒了土地,為集資負債累累。村民李光祥為了掙錢補上修路集資款,到安徽的一個薄膜廠務工,右手不小心被機器絞斷,傷殘補償費全部用在修路上。

  故事四:女組長瞞病情修路不輟

  壩子村的村民小組組長謝成芬是一位『女漢子』。在終於開修出村道路後,她每天『像男人一樣』每天與村民揮汗如雨,抬石搬料,不亦樂乎。不料有一天她在工地上突然暈倒,不得已去醫院作了,被確診為乳腺癌,並有結論:即使做手術,生命也只能延續5年。於是,她隱瞞了病情回村每天繼續修路。三年過去了,路修通了,謝成芬的病奇跡般好了。

  以上幾則,還只是記者實地探訪的故事。在西疇,這樣的故事很多。在縣委宣傳部編輯的《大山之光》《西疇精神》《資料匯編》等冊子裡,各類『愚公』故事不勝枚舉:比如在岩石中修路架橋,比如在石旮旯裡炸石造地,比如在喀斯地貌植樹造林。

  以這些故事為呈現形態,內核是形成多年西疇精神:『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乾』『等不是辦法,乾纔有希望』。在西疇采訪,了解最多的就是種種關於『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細節,撼人心魄,令人動容。

  年輕的西疇縣委書記蔣俊介紹,西疇精神就是炸石造地的石頭精神,是開山闢路的『修路』精神,是改變惡劣生存環境的『亮劍』精神,是敢於抗爭貧困的探索精神。

   『智叟』或仍問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裡,『愚公』是遭到『河曲智叟』譏笑的。面對『愚公』的『壯舉』,『智叟』說:你簡直太愚蠢了!以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在西疇的采訪中,記者對當代『愚公』的做法和表現充滿深深敬意的同時,也不禁會產生近似『智叟』的疑問:要不要?值不值?合算不合算?

  這樣的疑問也不是空穴來風。以肖家塘村修出村道路為例,花6年修出道路後,帶頭人侯壽高甚至自己一家人也到州府文山市開了快餐廳,每月收入幾千元,還蠻可觀。修路的6年,侯壽高從28歲變為34歲。如果早些走出大山,可能他的餐廳業務做得更大了。

  退一步說,假設他們4戶人家都沒有能力去開餐廳,似乎也是整體搬出肖家塘村更合算。或者到集鎮上安置,或者到城裡打工。以4個人6年的打工收入計算,至少有50萬元收入,遠比修幾公裡遠離城市的入村道路『值當』。

  在寓言故事中,面對譏笑,北山愚公從容回答: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讀來可謂義正辭嚴,旗幟鮮明,正能量滿滿。

  在西疇縣現實采訪中,『愚公』也有回答,有些無奈,但很真實。歸結起來,西疇盛產『愚公』原因有三:

  一是苦慣了。西疇縣『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岩石裸露,嚴重缺水,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這從另一方面使西疇人比其他地方人『苦得』,願意出力,能吃苦耐勞。面對訪問者的驚愕和贊嘆,『不苦咋能有出路』『苦慣了,也不覺得苦』『與其等著看,不如自己乾』是西疇『愚公』主角的淡然回答。

  二是離不開。事實上,在成『愚公』之前,『愚公』們也想過不少辦法,甚或也想過遠走他鄉或別覓他法,但找到接納地也往往並非易事。木者村曾有4戶人家搬走到鄰近的一個縣,但由於不為搬遷地原居民所接納,無奈又搬了回來。在搬不走的情況下,立足於自然環境『改天換地』成為現實選擇。

  三是有寄托。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推進,農村人到城裡就業創業的機會是多了,要找個什麼事情做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但對於更多的農村人來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農村的老屋是自己在城裡呆不下去時的最後保障,是根據地,是鄉愁,是寄托。雖然在城裡開的餐館還算生意興隆,但侯壽高仍覺得6年時間修這條到村裡的路值得,『這是一條回家的路!』

  『只要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就能理解我們的做法』,『愚公』們異口同聲。

  脫貧攻堅更加呼喚『愚公』精神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和一種獨特的地方精神,以處處『愚公』、艱苦奮斗、勤勞苦乾為表現的西疇精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廣泛認識,並以群眾性、自覺性、實踐性而得到弘揚和踐行。

  新的時代,愚公精神更加成為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動力。雖然西疇的自然區位條件不如相鄰州縣,但其多項指標好於其他地區。今年,西疇縣將如期摘去貧困帽,邁上全面小康道路。

  『一勤天下無難事』,西疇人的苦得鑄就了西疇的幸福前程:就在這個喀斯特地貌最集中、最難植樹修路的區域,全縣所有自然村已全部通了公路,鄉村公路是雲南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20多年來,全縣共建成穩產田地10多萬畝,人均增加耕地0.3畝。

  西疇縣委書記蔣俊信心滿滿:『愚公』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主體力量,更是西疇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在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的同時,全縣約四分之一的人口外出打工,為發展源源不斷輸入血液。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25%左右增加至現在的54%,座座青山也成了發展的『金山銀山』。

  文山州委書記童志雲說,以盛產『愚公』為表現,西疇精神的實質是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勤勞實乾的實踐品質,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其要旨是不等不靠不懈怠,苦乾實乾加油乾。『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迫切需要西疇精神引領,變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打好脫貧攻堅翻身仗』。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