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纔、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
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古往今來,人纔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進入21世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毫無疑問,人纔已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決定性戰略資源。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纔隊伍建設,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的全局戰略高度,從『尊重人纔、關愛人纔』,到『育纔、引纔、聚纔、用纔』,再到多次強調『不拘一格降人纔』,對我國人纔事業和人纔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我國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
集合精銳力量,下好『先手棋』

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圖片來自:新華網)
『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習近平連續三次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對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出如此高的評價,充分肯定了以『院士』為代表的科技人纔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的『排頭兵』位置。
人纔有多重要?習近平強調,要牢固確立人纔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纔,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纔基礎。並進一步為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排頭兵』的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
識纔愛纔敬纔用纔。自履任以來,每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為優秀科技工作者頒發國家科技大獎;多次看望慰問科研人員;到多地視察參觀科技成果,對科技人纔提出殷切期望,寄予厚望。就在今年5月中旬,習近平視察軍事科學院,還特意看望了在軍事科學院工作的兩院院士。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到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火炸藥專家王澤山、植物學家鍾揚……;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上天入海的國之重器到實現重大創新突破;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閃耀著一代代科學家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人纔發揮『排頭兵』作用,加速創新驅動產業昇級。
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決勝未來,人纔驅動創新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纔驅動,人纔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創新』一詞被反復提及128次,足見其分量之重。
『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在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中,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018年3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的審議。(圖片來自:新華網)
為何如此強調創新?習近平在2018年兩會上這麼說:『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是創新機制。習近平曾用三個『第一』說明發展、人纔、創新之間的邏輯關系:『發展是第一要務,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纔實力。人纔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纔。
進入新時代,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創新大有可為。如何加快科研成果『從紙變成錢』?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北京中關村雲集了200多家創新孵化器、兩萬多名天使投資人。在這裡,大大簡化了人纔引進手續,平均每天都會誕生80家科技型企業。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得有標志性科技成就。過去五年,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昇,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實體經濟成為創新的主戰場,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2017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第20位昇至第17位,科技成果轉化量質齊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昇至2017年的57.5%。
堅持黨管人纔,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纔』。人纔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纔。』
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這是產生世界級科技大師、領軍人纔、尖子人纔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科技工作者已達8100萬,1.7億多人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

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圖片來自:新華網)
如此龐大的科技人纔隊伍如何管理、如何領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黨管人纔原則,聚天下英纔而用之。此次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對各級領導乾部提出具體要求:
——各級領導乾部要加強學習和實踐,提高科學素養,既當好領導,又成為專家,不斷增強領導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本領。
——要尊重科研規律,尊重科研管理規律,尊重科研人員意見,為科技工作者創造良好環境,服務好科技創新。
——要以識纔的慧眼、愛纔的誠意、用纔的膽識、容纔的雅量、聚纔的良方,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纔。
——各級黨委和政府對院士們要政治上關懷、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當好後勤部長。
黨管人纔的重點是謀大局管大事,發揮著統攬全局作用。
隨著各大城市持續推進產業轉型昇級,直抵我國人纔隊伍建設的核心問題顯現:人纔隊伍大而不強,領軍人纔、尖子人纔稀缺。對此,我國各級政府堅持問題導向,普遍制定了黨管人纔工作的實施意見,多地省委書記擔任人纔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高度自覺性。
從中央到地方,多措並舉壯大人纔隊伍建設。如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加大改革力度,最大限度激發人纔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建立科學的人纔分類評價機制,印發《分類推進人纔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這些《意見》的出臺,從頂層設計上就為堅持黨管人纔提供了制度保證,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纔凝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凝聚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
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之際,習近平向全黨全國全社會發出動員令:『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萬眾一心為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而努力奮斗。』(文/田宏)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