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侗族繡娘』陸婷:刺繡文化『穿』上身,脫貧見真章!
2018-05-31 20:08:48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作者:劉尚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侗族繡娘走針引線,五彩絲絨搐使如花形,填入香料,綴之以綿,刺繡成香囊。將它通過電商平臺銷往世界各地,每人每月能增收多少?

  『1600元!』貴州省黎平縣彥手工刺繡坊老板陸婷說出這個數字時有點激動,在『新時代新青年』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集體)網絡訪談直播中,她拎起手上的兩個香囊產品歡愉地站起來說。

  陸婷是侗族刺繡的傳承人,十多年來,獨坐一隅,一技傍身。一雙巧手,以針作畫、以線寄情,繼承發揚、潛心鑽研侗族刺繡。中華文化跨越千年還得以賡續的傳統技藝,在她手裡成了生財寶。

  貴州省黎平縣彥手工刺繡坊總經理陸婷。本人供圖

  自『瞧不上』而始的刺繡之路

  太難了!陸婷學習刺繡是從質疑聲中開始的。阻礙的根源來自於家鄉繡娘老師的『瞧不上』,還有母親對女兒未來之路的擔懮。

  今年33歲的陸婷出生於侗族家庭,母親不僅是黎平縣永從鄉上寨村的刺繡高手,還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歌師。作為長女,陸婷從小就被要求學習侗歌和侗族刺繡。六七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左手落下了殘疾,她也就再沒有碰過刺繡。

  2008年大學畢業後,陸婷回到家鄉做代課老師,主要教授侗族音樂,並多次在縣級歌唱比賽中帶領隊伍獲獎。也算是小有成就,但是母親總有些許遺憾。按照習俗,侗族刺繡一定要傳給長女。每次回家,母親便忍不住和她念叨幾番:『現在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沒人願意學習刺繡了。』

  看到母親總為找不到徒弟發愁,當時已經26歲的陸婷決定重新拿起繡針。左手手指不靈活,她在操針引線之時難免受皮肉之苦,『手工刺繡對侗族文化有著特殊意義,我是侗族的女兒,我有義務責任去傳承,我也是母親的女兒,我想給她一個交代。』

  花了3個多月,陸婷終於完成了一幅刺繡作品《鼓樓情》。她滿懷信心地把作品拿到母親眼前,希望得到認可,但母親的神情讓她難過。『她沒有笑,也沒有多看幾眼,只是深深地嘆一口氣。她走到廚房,我看到她的眼圈都是紅的。』時隔多年,陸婷回憶起往事,始終認為母親躲閃的眼神不是失望,而是無力,『她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讓我學好這個東西。』

  後來,陸婷偷偷地跑到各村各寨去找老繡娘拜師學藝。

  侗族過節,家家戶戶的女子都身著華麗服飾。『誰的衣服做的不漂亮,就說明哪個繡娘老師教得不好。』陸婷就是那個讓老師很沒面子、不想浪費時間的繡娘,她拜師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別來煩我,我要下地乾農活呢,你學不好這個東西。』

  培訓班上,陸婷(中)正在教授繡娘刺繡。本人供圖

  她不服輸,遭到多次拒絕後,依然很堅持。幫著人家一起乾農活、砍柴、洗菜,她的堅持最終感動了村裡的老繡娘。

  就這樣,陸婷與村寨中做刺繡的婦女們逐漸熟悉,時常與她們一同學習,分享最近看到的新花樣或新繡法。她將所有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刺繡上,經常到不同村寨了解刺繡技巧,哪種繡法好,一天要跑好幾個鎮子。

  掌握了刺繡技藝後,陸婷在黎平縣創辦了彥婷手工刺繡坊,專門從事民族手工刺繡。她創作的手工刺繡品『子孫背帶』、手繡的『行歌坐月圖』分別獲得2014年在長沙市舉辦的『民族刺繡博覽會』刺繡類二等獎與2014年杭州刺繡博覽會金獎。

  穿的是文化創的是未來

  2015年2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黎平大市場視察。那天一大早,陸婷向往常一樣來到手工刺繡坊,剛開店門准備打掃衛生,許多鄉裡鄉親便跑到街上招呼她,『總理來啦!』

  她不清楚狀況,來到店門前張望。只見李克強總理一個店鋪店鋪轉過來,走到自己這裡停住了,拿起她做的繡片、手提包,還有設計的衣服,還掏錢買下了手工刺繡坊的香包。

  記憶是如此清晰,不用回想,陸婷徐徐道來當時的情景,還有總理對她說的一句話,『你身上穿的都是我們的文化。好好地做,一定可以把民族文化做好的!』

  穿的是文化,陸婷第一次聽人這麼說,她鐫刻於心,難以忘懷。後來,總理這幾句朴實鼓勵的話,被她寫在了培訓班新繡娘的課桌上,『當成一種精神激勵更多的人。』

  『把刺繡當作一生的事業,讓做刺繡的人實現脫貧致富。』這是陸婷創辦彥婷手工刺繡坊的初衷,希望以此來推動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學藝的那些年,她走到農村送繡片時,纔發現村裡很多孩子的媽媽都在刺繡,就是產品賣不出去。『我也是孩子的媽媽,那時候起我就想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起來,把這些產品變成精品,銷售出去補貼家用,孩子就不用在外務工。』

  在陸婷看來,只有讓村裡的人們知道做刺繡也可以掙錢,年輕人纔會願意學習,纔會花心思去設計一些帶有時代感的刺繡作品。

  陸婷開設的刺繡培訓班。本人供圖

  陸婷清楚,要想做大刺繡產業必須有大量的人纔儲備。於是,她自己出錢在黎平縣的岩洞、龍額、肇興、高屯、蒲洞等地開設培訓班,教授年輕人刺繡技巧。目前,已有500餘人跟著她學習刺繡,其中近100人已經成為技藝嫻熟的繡師。

  『像這個大一個刺繡(作品),可以賺500元,勤快點,一個月我可以做三四張。』侗族姑娘謝嗣英高興地說。已經是兩個孩子母親的謝嗣英,家在黎平縣岩洞鎮銅關侗寨。為了減輕家人負擔,她參加了由陸婷在村裡創辦的侗繡刺繡培訓班。

  家住黎平縣平寨鄉平途村的吳雪紡常年癱瘓在床。陸婷得知吳雪紡愛吃苹果,每次去看望她的時候總是買上幾斤。在她的引導下,吳雪紡慢慢開始學習刺繡。現在,曾經的病床成為了吳雪紡的工作臺,靠刺繡每個月有1600元左右的收入。和吳雪紡一樣,陸婷身邊靠刺繡過上了新生活的殘疾人就有80多人。

  到目前為止,陸婷相繼帶動70餘名侗族青年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帶動200餘人農村婦女參與刺繡,建設培訓基地7處。她還開設刺繡培訓班,培訓600餘人,其中有婦女400餘人,農民工120人餘,殘疾人80餘人,她正在用越來越多的慈善行動回報社會。

  現在,陸婷的繡品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同時也接到了海外訂單。

  她說:『我覺得侗族刺繡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國家提倡文化自信的戰略大背景下,我感覺很幸福,也更有信心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