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夢·踐行者】這些『爸爸』『媽媽』讓福利院的孤兒有了『小家』
2018-05-29 12:20:19 來源:金羊網  作者:符暢 莫冠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孤棄兒童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也是最需要關愛保護的群體和社會救助的重點對象。長期以來,福利院集體養護是照顧孤兒的主流模式。但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廣東珠海、東莞、深圳、化州等地探索出了更個性化、多元化的養護模式,即根據孩童從0至18歲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及需要,運用生涯規劃、個案管理手法,給孤棄兒童提供早教、學前特殊教育、『模擬家庭』養育、『模擬家捨』訓練以及社區青年服務等專業服務,培養獨立生活能力。臨近『六一』兒童節,記者走訪了珠海市社會福利中心,了解『模擬家庭』的日常生活。

  福利院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

  夕陽照進珠海市社會福利中心樓宇內的一戶特別人家。『爸爸』伍叔把沙袋綁在腦癱兒小秋(化名)手臂上,讓她拿勺子吃飯時手臂力量更穩定,唐氏兒小夏(化名)則把飯盛好端到『媽媽』唐姨面前,4個孩子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菜旁,像平常人家那樣,邊吃邊話家常。事實上,伍叔和唐姨並非孩子們的親生父母,而是由珠海市社會福利中心從社會上招聘而來的『模擬家長』,今年是他們一起生活的第5個年頭。

  據了解,『模擬家庭服務項目』是珠海市社會福利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合作開展的類家庭孤兒撫育項目。經歷了28年集體養護服務模式,珠海市社會福利中心在2013年探索試行組建首批4個模擬家庭。

  『模擬家庭』的服務對象是由珠海市社會福利中心收養、6周歲以上、進入小學或特殊學校就讀的孩子。而『模擬家長』中妻子一方需要24小時全職照看孩子的生活,准備早餐、督促起床、送上學、打掃衛生、做飯、督促做作業、陪伴腦癱孩子在家做康復訓練。丈夫一方可在外打工,但下班要回家充當父親角色,幫助妻子照顧孩子們。

  到現在,項目分4期共建立11個家庭、目前入住43個孩子,5年來共為61名福利中心孩子提供服務,讓孩子們感受家庭溫暖、認知家庭角色,提昇人際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為將來融入社會做好准備。

  身份是假的,但『爸媽』的愛是真的

  時間回到5年前,41歲的唐姨來到福利院任炊事員,當時,她兒子和女兒在老家湖南分別念大學、初中。有一天一個小女孩被收養後,其他十幾個孩子也都嚷著要爸媽。這讓唐姨又感動又難過。『對於其他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在身邊陪伴是多麼容易的事。但對於這裡的孩子來說,卻這麼難。』

  於是,她和丈夫主動應聘成為『模擬家長』,希望像爸爸媽媽一樣照顧他們。但他們並沒有想到,接下來的日子裡會面對那麼多的挑戰。

  模擬家庭的孩子病癥各不相同,脾氣性格也不一樣,照顧他們十分考驗耐心與愛心。剛進『模擬家庭』時,4個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一發脾氣就扔東西,有的直接對著牆上廁所……進入『模擬家庭』照顧孩子的第一個月,唐姨一下子瘦了10斤。

  孩子中,腦癱兒小冬(化名)是唐姨最擔心的一個孩子。由於先天性腦癱導致手腳不協調,小冬生活不能自理,吃飯要人喂;去年小冬的左腿還經歷了一場手術,術後需要做康復訓練學走路。但最初一個月,每天還未踏入福利中心康復訓練室門口,小冬就開始哭鬧,沒有一個小時停不下來。唐姨也曾一度失控落淚,但她沒有放棄,每次都在身邊開解、鼓勵小冬,經過幾個月訓練,小冬終於能自己走路。

  而性格變化最大的要數唐氏兒小夏。唐氏兒小夏性格內向,有次上興趣班,小夏一直咬手指頭不畫畫,唐姨看到後,手把手陪她一起畫,再拿著畫作問老師:『小夏是不是也畫得很漂亮?』老師稱贊了小夏,並獎勵她一盒彩筆,自此,小夏愛上了畫畫、寫字和說話,遇到好奇的事物,還時常問別人『為什麼呢』。

  5年來,唐姨夫婦真心付出,早已成為孩子們最親的人,每天從特殊學校放學回家,孩子們都會說一句『我回家了。』唐姨說,『只要可以,我想一直陪著他們。』

  走出家庭後,還有項目助其走向社會

  在模擬家庭項目中,還有專職社工負責統籌、指導、協調和管理工作。社工會幫助『模擬家長』疏導壓力,給他們培訓照顧孩子的專業知識,還會運用個案管理的專業方法給孩子們提供自我管理、社交、職前訓練等輔導。

  『社工還有一個職責,考慮到孩子對模擬家長的角色混淆,相處久了容易把模擬家長當成「爸爸、媽媽」。一旦模擬家長離職,孩子容易產生離別情緒,所以,在孩子與模擬家長生活過程中,社工會幫助孩子疏導離別情緒、認識聚散有期、了解自身的身份。』該福利中心負責人說。

  『我們會向孩子們解釋,為什麼不讓他們叫「爸爸」、「媽媽」,而是叫「叔叔」、「阿姨」。我們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家庭,但也讓他們認識到,這不是他們的原生家庭,「模擬家長」不是真正的父母。』模擬家庭項目負責社工阿花說。在跟進過程中,她也會向孩子們灌輸組織家庭的觀念:『你們以後也可以談戀愛,結婚,擁有自己的家庭。』她說。

  記者還了解到,『模擬家庭』只是福利中心為孩子們做人生規劃的一部分,目的是培養家庭溝通能力,隨著孩子長大,可能會求學、工作、走向社會,因此,『模擬家捨』、『社區青年』項目也應運而生。

  據悉,『模擬家捨』設在福利中心內,兩人共住一個宿捨,買菜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所有人需要獨立自理生活。模擬家捨裡沒有家長,但福利中心安排生活老師幫助他們,還安排就業輔導。目前,有7名孩子成功從『模擬家庭』昇上了『模擬家捨』,其中6人在社區就業或兼職。『社區青年』項目則是給成年後離開福利中心、獨立在社區生活的孤兒提供有限度的專業社工服務,使他們能夠適應社區生活,真正走向社會。

責任編輯:王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