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2018-05-28 08:16:1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我國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試驗任務,返抵大連造船廠碼頭(2018年5月18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新華社記者胡?、白國龍、吳振東

  5月,即將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將人們的目光聚焦『中國創新』。

  40年前,全國科學大會一聲春雷,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2年前,『科技三會』的召開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總有一些時刻,值得被永遠銘記。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13億多中國人民接續奮斗,開啟新征程,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2018年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昇空。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簡稱地月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2018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新華社記者纔揚攝

   『頂天』『立地』『惠民』:中國科技站在歷史性飛躍新起點

  2018年5月21日凌晨,鵲橋號中繼星發射昇空,我國計劃實施的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邁出關鍵一步。

  『我相信,下一個甲子,中國航天的觸角能夠伸向更遠,只要我們堅持更科學、務實、協調的發展。』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說。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國創新『頂天』。

  從一曲星夢『東方紅』,到嫦娥探月『鵲橋會』,在探索太空的星辰大海征途中從無到有,一往無前。

  在西藏阿裡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2016年12月10日攝,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動通信、量子通訊、北斗導航……太空之路,前景廣闊。

  來自科技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預計將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全社會R&D支出佔GDP比重為2.15%,超過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第20位昇至第17位。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努力,尤其是近5年,我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昇的重要時期。

  中國空軍大型運輸機運-20與空降兵部隊聯合開展空降空投訓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中國創新『立地』。

  C919大飛機飛上藍天、國產航母下水試航、殲20運20正式列裝……

  『不盲目跟跑,不人雲亦雲,中國式自主創新讓我們更加堅定自信。』殲20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偉說。

  船載『雪鷹12』Ka-32直昇機將物資吊運至恩克斯堡島新建站區(2017年1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白國龍攝

  2018年2月7日,中國第5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在羅斯海恩克斯堡島選址奠基,讓五星紅旗再一次在南極飄揚,填補了中國在南極太平洋扇區科考建站的空白。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認為,『歷史性飛躍』彰顯的是中國發展的新理念,把發展動力及時切換到創新引擎上來,實現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工程創新的『多輪驅動』。

  ——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創新『惠民』。

  快速查明300種突發傳染病原,初步建立傳染病應急防控技術體系;肺癌、白血病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物壟斷,國產小分子靶向抗癌藥上市促使國外專利藥物在中國降價超過50%……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加速融合,織就保障億萬群眾生活的幸福網。

  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G123次列車從北京南站首發(2017年6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復興號飛馳、港珠澳大橋貫通……一個個重大工程技術成果,將我國從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向強國穩步推進,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科技創新紅利。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是港珠澳大橋上的『中國結』造型橋塔(2017年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當前,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昇,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不斷湧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高於同期世界平均增長水平,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再到構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不斷迸發湧流。

  王文超、張欣、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從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2017年8月17日攝)。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裡』的美談。新華社記者郭晨攝

   『千裡馬』競相奔騰:激發人纔創新活力和潛力

  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

  『功以纔成,業由纔廣。』培育科技人纔,是培育中國創新的『力量源泉』。

  中國擁有8100萬科技工作者,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纔。『十二五』期間,科技人纔隊伍迅速壯大,R&D人員總量535萬,回國人纔超過110萬,是前30年回國人數的3倍。

  『人纔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要創造良好的條件,讓聰明纔智和創造潛力競相迸發。要加強激勵,提高廣大科技人員的獲得感,下大力氣引進國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纔,加大對青年科技人纔的支持力度。

  ——『科學家精神』進一步弘揚,在祖國大地上撰寫科技論文。

  從錢學森、鄧稼先、羅健夫、蔣築英,到黃大年、鍾揚……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空中,閃耀著一代代科學家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每一件大國重器、每一項重大的創新突破背後,都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獻。

  從青藏高原生態恢復到新疆地區棉花生產,在人跡罕至的高原,在棉花種植的田間,科研工作者用堅守和創新,鑄就了屬於人民和土地的科技創新成果。這些碩果,不由白紙黑字寫就,而是借用信仰鑄就的如椽巨筆,撰寫在祖國大地上,撰寫給全體人民。

  ——『千裡馬』競相奔騰,科技人纔激發創新活力。

  科技人纔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大興識纔愛纔敬纔用纔之風,為科技人纔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纔、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纔、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纔,聚天下英纔而用之,讓更多『千裡馬』競相奔騰。

  近年來,在諸多院士專家的共同建議下,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乾意見》,明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湧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科學家如何既有『面子』更有『裡子』等一系列問題,堅持用簡政放權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的『加法』,最大限度地激發了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熱情,激活了萬眾創新的『一池春水』。

  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浦東基地廠房內正式下線(2015年11月2日攝)。新華社發(裴鑫攝)

  助推『中國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當前,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仍然存在。

  近代史上,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技落後。沒有一招鮮、幾招鮮,沒有參與或主導新賽場建設的能力,就會缺少機會。

  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如今,站在新起點,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實現『中國夢』離不開『科技夢』的助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加快科技創新,掌握競爭先機。

  『中國的「科技夢」已經是好多代科技工作者的夢了。』40年前,彼時還正值壯年的戰略科學家、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參加了那場激動人心的全國科學大會,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如今已年過八旬的他眼中仍會泛起激動的淚光。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認為,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塔灣村村民在田間利用北斗導航播種蔬菜(2018年4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高質量發展呼喚『高精尖技術』,中國必須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認為,面向未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增強創新源頭供給,夯實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認為,必須讓創新人纔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上不斷突破,夯實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解好創新驅動『發展方程』,緊握科技改革『點火器』。王志剛指出,要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雙輪驅動』,把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探索出一條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纔奠定了國家的今天,現在的科技工作者們更要把自己的聰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入到中國的基礎研究、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中,不記名、不為利,真正為國家振興做貢獻。』徐匡迪說。

  『道不可坐論,事不能空談。』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號角,站在新起點,研究提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立項建議、審議通過國家實驗室組建方案……一系列引領國家科技創新的重磅規劃和方案密集出臺,清晰定位科技創新供給新坐標。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時代,乘著改革與創新的浩蕩東風,匯聚各方力量,我們一定能跑出中國創新的『加速度』,奮力拼搏、自強不息,推動我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