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探訪『透明高鐵』修建過程:平均6.4 米埋1張芯片
2018-05-22 13:58:21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鄭州5月22日電 站在加緊無砟軌道鋪設的鄭萬客專(鄭州至重慶萬州)潁河特大橋下,記者隨手一掃高鐵橋墩上的二維碼,標號『潁河149#墩』的信息立刻出現在手機屏幕上。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墩身、承臺和樁基的參數和示意圖,還包括參建方、監理方、技術和質量等相關負責人的單位和名字。

  『數字技術就像透視鏡,即使建成後,依然可以通過設備隨時查詢這些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內部構造數據。』負責項目施工的中鐵七局鄭萬客專項目部總工程師耿國永說,隨著許多數字化技術首次在鄭萬客專建設中運用,未來我國高鐵建設將越來越『透明化』。

  耿國永說,『透明高鐵』區別於普通高鐵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線路上每一個鋼筋混凝土構件都有一個『電子身份證』。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高鐵線路自地面向上依次為橋墩、箱梁、道床和軌枕,橋墩、箱梁和軌枕的『身份證』是二維碼,分別打印在墩身、箱梁內壁和軌枕的枕體之上,用手機一掃便可識別。

  箱梁和軌枕之間的道床關系時速350公裡的高鐵行車安全,技術含量最高,施工精度和難度最大,『身份證』也最為特殊——埋在混凝土裡的芯片。施工現場,施工工人一邊焊接道床的鋼筋骨架,一面在骨架上捆綁安裝一只橙色的、U盤大小的小盒子。

  『盒內是一張類似公交卡的射頻芯片,通過讀卡設備,甚至可以查詢道床的砂漿性能指標以及灌注速度、溫度和濕度等施工細節。』中鐵七局鄭萬客專項目二分部書記王曉鶴說,按照要求,一段道床上要鋪設10根軌枕,而芯片必須綁定在第2根和第9根軌枕下的道床骨架上,平均6.4米就要埋一張。這意味著全長818公裡的鄭萬客專全線將埋設近13萬張芯片。

  王曉鶴說,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不僅讓高鐵變得『透明』,也讓高鐵施工質量更加安全。據介紹,除了『電子身份證』,首次在鄭萬高鐵投入運用的數字化技術還包括從建築材料入場到最後完工的一整套施工信息化系統,以確保工程質量全程監控。

  王曉鶴的手機上就有監控系統的終端。5月9日凌晨5時5分,王曉鶴手機裡的警報聲就響個不停。『2.5方混凝土裡面少了18公斤沙子,就被安裝在攪拌機上的傳感器發現了。』王曉鶴說,監控系統的傳感器和工地的電子秤直接相連,並將數據直接錄入電子施工日志,『杜絕了工程質量造假。』

  耿國永說,數字化的『透明高鐵』施工也讓建築企業節本增效。以高鐵箱梁預制中的預應力張拉工序為例,以前張拉時需要至少4個工人施工,2人手工計算張拉精度,2人負責實時記錄數據,『而自從運用數字化的自動張拉系統後,現在只需要1個人就可以完成。』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