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春天,西藏阿裡噶爾縣開始一場』綠色戰役『,進行城區綠化工程。噶爾縣委宣傳部供圖
西藏阿裡地區噶爾縣正在進行一場『綠色戰役』。
去年,噶爾縣開始集中搞城區綠化建設工程,以『種大樹、大種樹』為主要措施,以城區綠化『成型、成景』,提昇城市整體形象為目標,投資7000餘萬元,栽下超過6萬棵樹種。
今年,噶爾縣又開展了消除『無樹村、無樹戶』的綠化工程,再次投資7000餘萬元,栽植8個品種的樹種,總量230180棵。
這是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跟隨中央網信辦組織的『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西藏行報道組(以下簡稱『報道組』)在噶爾縣走訪時了解到的。
噶爾縣委常委、副縣長齊喜軍告訴澎湃新聞,『如此大規模的栽樹,在噶爾縣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去年夏天,噶爾縣國道219線8公裡段已經成了景觀大道。噶爾縣委宣傳部供圖
挑戰
噶爾縣當地流傳著一句話,『在噶爾縣甚至整個阿裡地區栽活一棵樹,比在內地養一個孩子還難』。
齊喜軍覺得這話一點沒有誇張。據他介紹,噶爾縣的年平均氣溫只有0.5℃,年降雨量70毫米,年蒸發量卻達到2235毫米,每年的無霜期只有70多天,『也就是說每年樹木的生長期也就是70多天』。
這樣的氣候條件對大部分樹種來說,都是不宜生長的。陝西第八批援藏乾部常昱因工作需要查詢了解過噶爾縣此前的栽種歷史。她告訴澎湃新聞,50多年前,噶爾縣只有一條獅泉河和大片紅柳林。由於高原的地質條件不佳,能源也相對匱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耐燒的紅柳林被當地居民用來作燃料使用。僅有的片林遭到了破壞。
後來,上世紀60年代,這一情況纔引起重視。當地政府從距離噶爾縣230公裡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紅柳,並對這些紅柳進行了精心的保護,纔讓獅泉河畔重現紅柳林。
『除此之外,再難看到成規模的片林了。』茫茫戈壁難覓大片綠植的情況讓常昱記憶猶新。
要向高原的地質和氣候條件妥協嗎?阿裡地委、行署和噶爾縣的領導乾部們用決策和行動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去年春天,一場大規模、全方位、立體式的覆蓋阿裡地區全城的『綠色戰役』打響了。
據去年9月25日《西藏日報》刊載的這次城市綠化工作紀實《世界屋脊看綠肥紅瘦》報道,於去年初走馬上任的阿裡地委書記朱中奎曾表示,此次城市綠化是改善阿裡人居環境、提高生活品味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項前無古人的生態保護傳承宏偉工程。
『這次城市綠化投資大、挑戰大、風險大。』朱中奎對這次工程給予厚望,『如果成功了,我們就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5月12日,噶爾縣委書記高寶軍為報道組介紹這兩年綠化工程的整體情況。澎湃新聞記者康宇攝
創舉
噶爾縣是阿裡地區此次城市綠化的主要實施單位。陝西第七批援藏乾部、現任噶爾縣委書記高寶軍對澎湃新聞說,『這項工程是被全縣當成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的』。
齊喜軍負責分管這項工作。據他介紹,去年噶爾縣城區的18條街道、5個公園和一個生態農業產業園,國道219線8公裡段以及下轄的四鄉一鎮15個村(居)都進行了植樹造林。
『栽植總量為61908棵,其中青海楊36000棵,毛頭柳4000棵,班公柳和沙棘各10000棵,還試種了部分山杏、國槐和雲杉等樹種。』齊喜軍說,此次綠化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城有綠色、鄉有景觀、村有片林、戶有樹木』。
這樣一項工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為了順利實施這項前無古人的綠化工程,齊喜軍說,整個噶爾縣的領導乾部和群眾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最主要的是做到了三個『到位』。齊喜軍向報道組詳細介紹了這三個『到位』。
首先是前期准備工作到位。齊喜軍透露,雖然城區綠化工程是從去年春天纔啟動實施的,但是在2016年8月就開始謀劃了。
『栽植哪些樹種,每個樹種應該如何栽植,如何把城區打造成園林式的,像這些問題我們前前後後討論研究又反復論證了4個多月,到2016年年底纔形成了最終的栽種方案。』齊喜軍說。
確定方案之後,就是派員去選擇樹種。『我們一共去了全國十餘個省區市,新疆、甘肅、青海,還有西藏的拉薩、日喀則等地都去了。』齊喜軍繼續介紹道。
第二個『到位』就是技術栽種非常到位。從起苗到運輸再到樹種浸泡直至栽植和後期管護都嚴格把關,規范操作。
國道219線8公裡段被當作進城的景觀大道來打造。澎湃新聞看到,這裡已經栽種下一排排樹種,有青海楊、毛頭柳、沙棘和班公柳,樹種的最前面還栽種了花帶。整個林帶全長大概2.5公裡。
有的樹苗紮上了橕杆,防止大風吹得它們搖晃,不利於生根。有的樹苗還『穿上了衣服』。毛頭柳樹苗外被罩上一層塑料保護罩。高寶軍說,這是去年冬天來臨之前罩上的,是為了防止這些樹苗因為冬季氣溫低凍壞,『辛辛苦苦栽下的,如果熬不過冬天,第二年春天就抽不出芽』。
整個栽植過程除了把住技術關,情感投入的到位也是關鍵。齊喜軍說,在栽種之前,縣裡開了數次的培訓會,也多次強調在阿裡地區栽樹不易,要精心愛護樹苗,栽植成功是給當地百姓造福,『可以說,群眾對栽樹這個事非常有感情,很多人都是自發地管護家門口、單位門口的樹木』。
去年春天栽下的樹苗經過一個嚴冬的考驗,基本都成活了。高寶軍說,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據。畢竟在這次『綠色戰役』正式打響之前,不少人對此心存質疑,連不少林業專家都不敢打包票這些樹苗一定能活。

噶爾縣加木村村民正在精心管護栽種下的樹苗。澎湃新聞記者康宇攝
推進
今年,噶爾縣又開展了消除『無樹村、無樹戶』工作,進一步推進綠化工程。
據高寶軍介紹,今年再次投資7000餘萬元,用於噶爾縣下轄一居委會康樂新居的大面積綠化,象雄路、孔雀路等路段的延伸綠化,以及在多個村子補種樹苗。
澎湃新聞到噶爾縣下轄的多個村居采訪時發現,確實家家門前有樹,而且群眾參與種樹的熱情非常高。
『按消除「無樹戶」要求,每戶至少要栽活5棵樹,所以考慮到成活率,村民一般都會多栽一些,有的村民能看到其中的效益,就會栽的更多。』齊喜軍對澎湃新聞說。
噶爾縣加木村村民西熱加參(音)最近就在忙著對剛栽下的紅柳進行精心管護。
他告訴澎湃新聞,在『綠色行動』開始前,他們在村乾部的帶領下,也種過樹,多是紅柳,但是規模都不大,也不知道育苗可以帶來更多的收入。
『去年縣裡搞了綠化工程,需要很多樹苗,我們村裡也開始積極育苗,最後賣了15萬元,我們很高興。』西熱加參說。
經濟效益只是此次『綠色戰役』帶來的效益之一。在高寶軍看來,生態效益似乎更大。
『原來只知道能種紅柳、班公柳和格桑花,現在國槐、山杏都種成了。你們再晚來兩個月就能看到一片綠意,去年夏天城區的綠色景觀非常漂亮,改變了不少人對阿裡固有的印象。』高寶軍說,他經歷過風沙揚塵的阿裡,『有時候辦公室的門都推不開,因為門口堆了一層沙粒』,所以『現在沙塵少了』的改變讓他感到異常欣慰。
高寶軍還透露,綠化工程會一直抓下去,把它和脫貧攻堅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考核,要求消除『無樹戶』就要完成這個目標,『村民沒有成活5棵以上的樹,就不能兌現生態補償資金』。
對領導乾部同樣高標准考核,一共二十幾項考核數據,綠化和脫貧攻堅佔了60%的權重,也就是說,綠化工程一項佔掉了30%。『而且我們實行「一票否決」,其他工作做得再好,綠化搞不好也不行。』高寶軍說。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