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美麗中國長江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訪黔貴大地,為大美貴州點贊!
2018-05-19 11:28:48 來源:北青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攝/范逸昕)

  北青網訊(記者范逸昕)繁花似錦,綠樹成蔭,蟲鳴溪水草叢間,三三兩兩的游人閑庭漫步於木橋棧道,流水湖邊垂釣者悠然自得,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面。這是貴陽市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裡隨處可見的景象。隨著記者團成員來到這裡,為期五天的『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之『生態發展看貴州』網絡媒體行活動落下帷幕。

  美麗中國長江行貴州組合影

  來自中央新聞網站和11個省市網絡媒體的40餘名記者編輯走進黔貴大地,5天時間,長途奔襲1000多公裡,輾轉貴州東北西3地、4個市州、4個縣(區)、8個鄉鎮、12個村、逾15個采訪地點,探訪這顆長江經濟帶上的『綠色明珠』,記錄自然生態美景,聆聽生態發展故事。

  梵淨山腳下(攝/范逸昕)

  我們一覽巍峨秀美梵淨山,看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走進淨河村,看冷水魚養殖基地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寨沙侗寨裡暖融融的燈火,講述著侗族人返鄉創業的故事;湄潭縣田家溝閑適的田園生活、七彩部落悠然的茶香茶韻,令來自繁忙都市的人為之向往;餘慶白泥鎮河景灣村、哨溪村昇級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不忘保護水源;貴安新區從車田村到海綿城市試點,美景背後是生態科技在支橕;青岩鎮龍井村清泉潺潺,勤勞的布依族忙著紮染釀酒……

  寨沙侗寨(攝/范逸昕)

  匆匆行程,感受最深的是,作為長江流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貴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闖出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創新之路。

  過去,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單純消耗資源,青山禿了綠水污了,日子卻還是苦日子。如今的貴州依托自身資源優勢,推動產業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的目標。

  餘慶縣(攝/范逸昕)

  近年來,貴州在『大旅游』理念下,全力打造『山地公園省』,推廣鄉村旅游、特色旅游。記者團到訪餘慶縣,該縣采取退耕還林、生態移民等措施,保護母親河乾流。全縣境內61.9公裡的徑流河段已實現全部禁止打魚和網箱養殖。雖然如此,村民的收入並沒有減少。他們將閑置房屋租給公司統一改造管理,在每間農旅捨都安置污水處理系統,閑置的農田被集中規劃形成農耕體驗園,本地村民與外來游客『同耕、同住、同食』,共享生態紅利。

  生態移民安置點小區(攝/范逸昕)

  交通瓶頸曾制約貴州的產業發展,特別是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記者團到訪的江口縣、餘慶縣、湄潭縣都不屬於大通道縣,過去基礎設施落後,極大的限制了發展。但現在,『縣縣通高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生活工作在貴陽的貴州日報記者楊靜對北青網記者說:『以前說是要出差去銅仁,我頭都大了,早上8點從貴陽出發,不停地「走」,下午5、6點纔能到。如今卻不一樣了。』楊靜還介紹說,除了高速路,貴州的高鐵、機場也是這幾年交通建設的亮點。幾乎每個地州都有支線機場並且開通了新航線,像北青網記者此行就是從北京直飛到貴州銅仁。貴陽到廣州高鐵需要約4個小時,到重慶是2個半小時;重慶到遵義坐高鐵只要1個小時。『現在重慶和廣東到貴州避暑的人很多,』楊靜說,『交通給我們帶來很大變化,簡直是「一通百通」。』

  記者們在采訪中(攝/范逸昕)

  除了『大旅游』,貴州省還提出了『大數據』、『大健康』、『大民生』、『大扶貧』等理念。5月26日,2018貴陽數博會即將召開,而記者團此行到訪過的貴安新區,就是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核心示范區。貴州發展大數據優勢在哪裡?生態環境是其中一個很重要因素。氣候冬暖夏涼能讓數據中心運行節電10%-30%;優質的空氣有效提昇服務器壽命和穩定性;豐富的電資源和低廉的電價,為運行節約成本;多山洞的喀斯特地貌,地質結構穩定,是理想的數據災備中心。天然資源優勢化為產業優勢,潛力巨大!

  梵淨山腳下(攝/范逸昕)

  新舊動能轉換,對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至關重要。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貴州日報記者楊靜說:『我們也發展工業,但我們現在發展的是綠色工業。』近年來,貴州省明確拒絕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入貴州投資,無論企業大小,來自國內還是海外,一律拒絕。於此同時,還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昇級。

  大美貴州(攝/范逸昕)

  貴州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磷礦產。在磷酸生產中,用硫酸處理磷礦時產生的固體廢渣——磷石膏,是石膏廢渣中排量最大的一種。過去,企業排出的磷石膏渣堆放在露天,佔用大量土地,滲透進土壤,嚴重污染環境。今年,貴州省啟動磷石膏『以用定產』工作機制。將磷石膏產生企業消納磷石膏情況與磷酸等產品生產掛鉤,倒逼企業加快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綠色化昇級改造步伐。在這之前,不少企業已經進行了技術改造昇級,對磷渣進行轉化後,廢物利用,做成建築材料等。倒逼機制看似是給發展潑了一盆冷水,實際上是給發展樹立了一個前提,給產業樹立了一個標杆。

  記者們在寨沙侗寨(攝/范逸昕)

  位於兩江上游的貴州,經濟發展對生態保護要求較高。與其他一些處於長江經濟帶的地區省份相比,貴州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也正因為如此,工業化污染較輕。因而,在『生態優先』的理念下,能夠在長江經濟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佔得先機,有機融合,開放共享,更好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相信,未來的黔貴大地一定會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之地』。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